• 首页
  • 先行资讯
  • 专题报道
  • 实战评测
  • 潮流生活
  • 光影放映
  • 首页
  • 先行资讯
  • 专题报道
  • 实战评测
  • 潮流生活
  • 光影放映
  • 篮球鞋
  • 足球鞋
  • 跑鞋
  • D Rose 773 2020
               在NBA联盟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天才球员,他们各自身怀绝技,为总冠军的荣誉发起冲击。在这些明星球员之中,德里克·罗斯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仅因为他年少成名拿下了历史最年轻MVP的头衔,更是因为他的那种永不言败的玫瑰精神。对手无法击败他,伤病同样无法击败他,罗斯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球员。罗斯的正代签名球鞋已经来到了第10代,出色的性能表现以及超高性价比一直是神深受大家喜爱。而今天我们介绍的主角D Rose 773 2020同样是罗斯系列战靴中所打造的优质球鞋,作为一双团队鞋款,球鞋的主题更加明确——那就是一切从实战的角度去出发,将罗斯的精神带到球场,分享给更多的篮球爱好者。         熟悉这个球鞋系列的朋友们看到鞋领上的「Rose 773」会感到很亲切,向那座诞生了历史上最年轻MVP的城市致敬。D Rose 773 2020采用了中帮的设计,将球鞋的灵活性与保护性进行了很好的平衡。穿上球鞋之后,鞋帮的位置刚好包裹住脚踝,但又不会对足部过于的束缚,灵活性的保障还是不错的。在比赛中,罗斯经常会做一些幅度很大的变向突破晃开对手的防守,球鞋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保障。系紧鞋带之后,球鞋的包裹性感觉还可以,但并没有那样的紧致。D Rose 773 2020的鞋楦设计大小适中,这也是中端团队鞋给人普遍的印象,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群脚型的需求。   鞋面的细节设计 造就了不同区域的功能性       D Rose 773 2020的鞋面采用大面积的织物材质打造,整体的感觉是比较轻质透气的,很适合在现在这样的炎热夏天穿着。鞋面上没有过多复杂的修饰,经典的adidas「三道杠」标志设计的若隐若现,简约之中又不缺少细节的点缀,球鞋的整体「颜值」还是非常不错的。在实际的评测体验中,D Rose 773 2020的整体脚感非常轻,不会感觉到太多的束缚感,在夏天35度的高温下活动了一个多小时,足部也没有感觉到过多的闷热感,还是比较清爽的。         D Rose 773 2020的鞋面虽然设计的很简单,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些令你惊喜的「门道」。鞋头部位会看到有着一层粉色的涂层,脚趾作为相对脆弱的部位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涂层的使用会使得鞋头部位更加坚固一些,同时又不会增加球鞋太多重量,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实战篮球鞋都在运用的一种设计。而在脚后跟的部位有着弹力织物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将足部固定在球鞋内,就像是一个松紧袜套一样包裹住脚踝,带来更加舒适的脚感。   中底脚感偏硬 适合速度快、突破犀利的球员       作为一款团队实战篮球鞋,D Rose 773 2020的中底搭载了Bounce缓震技术,Bounce这几年在adidas运动鞋上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在篮球鞋上更是应用的很频繁,很多朋友对Bounce的脚感应该是很了解了。相比于另一项中底技术Boost,Bounce的回弹感受会偏硬一些,回弹的反馈以及响应力会更加明显。D Rose 773 2020比较适合那些速度快、突破见长的球员,启动蹬地的时候,中底的回弹很灵敏,充分发挥这个中底技术的优势。如果你是喜欢穿偏软一些球鞋的话,D Rose 773 2020的脚感可能会略微偏硬。         D Rose 773 2020的外底设计的比较宽,让我们想起了米切尔的球鞋。宽脚掌的设计使得球鞋很稳定,同时并不会感觉到不够灵活,整体的运动感觉还是不错的。球鞋外底采用了人字纹的设计,抓地力表现十分不错,尤其是配上了这种宽脚掌设计,整体的防滑性更加稳健。D Rose 773 2020有着很高的性价比,作为一双具有明星球员属性的支线球鞋,669元的发售价真的是很令大家欣喜。虽然整体的性能和顶级实战签名鞋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全面均衡的性能表现绝对可以很好的满足篮球爱好者们平时运动的需求。   购买建议: 1.尺码大小适中,按常规尺码选择 2.中底脚感略微偏硬,回弹反馈出众 3.鞋面透气舒适 4.外底设计比较宽,防滑抓地力良好       Editor / Ty. Text / Ty. Photography / ABIGAIL.J Design / GLORIA
    2020-06-20 15:27:44
  • 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
            拉塞尔·威斯布鲁克在比赛中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威风八面、虎虎生风,充满活力的他在球场上可以说是无所不能,很少有人能限制得住他的发挥。全面的技术能力使得威少在比赛中可以发挥很多作用。不仅仅可以拿下很高得分,更是能贡献很多的篮板和助攻,当年场均大三双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种与生俱来的霸气给人一种很强的冲击力,而这种鲜明的风格在他的球鞋上也有着很好展现。   霸气外露的设计 彰显威少狂野本色       威少全面的能力令大家赞叹不已,而他的专属战靴同样以全面的性能表现著称,基本上适用于任何技术特点的球员,同时拥有着非常高的性价比。除了威少正代战靴,他的支线版本球鞋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同样是「技惊四座」,有着不错的实战体验,本期评测栏目就让我们感受下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究竟有着怎样的「威少属性」。         第一次看到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这双球鞋与威少正代战靴有着「一脉相承」的设计语言,将正代球鞋的设计进行了非常完美的延续。球鞋采用了中帮的设计,无论是球鞋的轻便灵活性还是稳定保护性,都有着很好的平衡,充分满足更多球员对于球鞋性能的需求。穿上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之后,会觉得鞋楦设计的很宽松,甚至有一点点偏大,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更多球员的脚型,尤其是对于一些脚背高或者脚宽的朋友们来说,这双球鞋有着比较好的体验。系紧鞋带之后,球鞋整体的包裹性表现的还可以,但是没有正代球鞋贴合的那样紧致,对于一双中端支线实战鞋来说,这样的包裹度是够用的,但不会有特别惊艳的感觉。         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的外观设计十分「狂野」,延续了正代设计元素,鞋面的细节十分丰富,采用了网眼布、优质皮革以及TPU等物料组成,大面积的网眼布鞋面有着出色的透气性,同时具有轻质贴合的特点,在实际评测的将近俩小时的过程中,双脚不会感觉到这双战靴过于闷热,整体的脚感还是比较清爽的,大面积网眼布的设计有着一些跑鞋的感觉,对于喜欢紧致包裹的朋友们来说,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的包裹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比较适合大众篮球爱好者。   鞋面细节十分丰富 造就了不同区域的功能性       在鞋身前半段的两侧,优质皮革与网眼布拼接打造,皮革可以将脚趾更好的包裹住,给予脚趾更好的保护性。优质皮革比网眼布有着更强的支撑保护性,为脚趾这样相对脆弱的部位提供保护。在鞋身外侧可以看到绣制着一个很精致的威少个人Logo,彰显了这双球鞋的主题。在鞋子的后跟部位,有着一个硕大的TPU固定装置,可以将足部更好的固定在球鞋内,在激烈的运动过程中,避免足部在球鞋内晃动,提供更加出色的稳定性。黑色的TPU稳定装置十分低调霸气,与威少的个人气质十分吻合。         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的中底造型有着一种「狂野之风」,略显夸张的感觉有着很强的视觉表现力。锯齿形状的中底造型带来了张扬的一面,有着一种十分前卫的造型设计。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的中底前半部分搭载了Zoom Air气垫,为这双球鞋的缓震性能「保驾护航」。前掌Zoom Air气垫具有很好的反馈能力,有着极佳的响应力。在实际的评测过程中,球鞋前掌受力后可以及时发生反馈受力形变,迅速产生回弹。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的中底科技配置很适合突破能力强、速度快的球员穿着,非常适合现在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的「小球风格」。   抓地力与耐磨性 能否满足大家的需求?       作为一双轻质灵活的战靴,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的外底抓地力有着很强的实力展现,外底纹路很深,采用了不规则的闪电图案打造,耐磨性和抓地力都很出色,非常适合在室外球场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外球场打球时候,需要时不时地擦拭下外底的浮土,这样球鞋的抓地力才有着更好的表现。外底纹路很深,可以延长球鞋整体的使用寿命,使得这双球鞋更加耐穿。作为威少系列球鞋的支线版本,Jordan Westbrook One Take有着更高的性价比,可以满足更多朋友们的需求。         夏天是室外球场的天地,在街头球场中挥洒汗水,在烈日骄阳下感受篮球的热血与激情,那种畅快洒脱别提多自在了。适合室外场地穿着的实战球鞋有很多,他们虽然没有正代球鞋那样的华丽,但是在实战表现上丝毫不落下风。本期栏目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你心目中最出色的外场实战球鞋是哪双?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购买建议: 1.鞋面包裹性中规中矩 2.尺码大小适中,可按正常尺码挑选 3.中底受力反馈灵敏,回弹性不错     Editor / Ty. Text / Ty. Photography / ABIGAIL.J Design / GLORIA
    2020-05-23 19:51:03
  • Nike LeBron XVII Low EP
            勒布朗·詹姆斯劲爆无比的球风一直是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比赛中可以迅速「点燃」赛场气氛,非常好的带动队友以及观众的情绪。天赋异禀的身体素质足以令每一个对手胆寒,虽然「小皇帝」已经是一名征战赛场多年的老将,但是他的身体状态依旧保持了非常高的水准,这与平时严格刻苦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詹姆斯的身体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么他现在依然可以保持这么好的状态靠着的更多是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詹姆斯系列战靴同样是球鞋之中的「领航者」,如今已经来到了第17代,是现役球员中最长的签名鞋产品线了。和詹姆斯在球场上的表现一样,詹姆斯系列战靴同样是赛场上的「超级明星」。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主角是Nike LeBron XVII Low EP,用低帮的方式将詹姆斯新一代战靴进行了全面演绎,使得这件坚固无比的「球鞋铠甲」有着更加出众的灵动性。         第一次看到这双Nike LeBron XVII Low EP的时候,最吸引大家的地方应该是那个硕大无比的大气垫。曾几何时,这样的可视大气垫已经成为了詹姆斯系列球鞋的一个标配元素,有着非常明显的詹姆斯球鞋风格。去年6月,勒布朗·詹姆斯来到了Nike位于俄勒冈州比弗顿的全球总部,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最新签名篮球鞋——Nike LeBron XVII,此番战靴升级的背后隐藏着詹姆斯追求速度与支撑的坚定决心。   缓震与灵活 怎样得到更好的平衡?       詹姆斯系列战靴一直有着鲜明的特点,「关于詹姆斯的第17代签名鞋,其实我们心中很早就有了蓝图。一切都从头开始,不管是编织鞋面的构造,还是中底用于保护詹姆斯双脚的气垫。」Nike LeBron XVII的设计师杰森·皮特里说,「这双鞋为詹姆斯的签名鞋设立了新的标准,同样是我们对于未来如何更好提升球员赛场表现的一次全新探索。」Nike LeBron XVII Low EP延续了其高帮版本之前的设计风格,皮革材质与织物物料相结合打造了鞋面,整体的包裹感非常好,鞋面的用料非常扎实,整体的脚感非常的「踏实」,有着很好的保护性。         虽然可视气垫一直是詹姆斯战靴的一大特点,但是Nike LeBron XVII Low EP的气垫还是震撼到了我,因为这个气垫容量实在是太大了。这个如此之大的Max Air气垫单元被设置在后掌,为詹姆斯极具爆发力的场上移动保证了充足的缓震。Max Air气垫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史,早已经得到了大家充分肯定,同时这项经典科技也是詹姆斯战靴的「老朋友」了。         詹姆斯对于大气垫的热衷从之前的球鞋设计中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也为了整个系列定下了一种明确的风格。「通过观察勒布朗签名系列的演变你便会发现他有多热爱Max Air,他能感受到Nike LeBron XVII里的气垫单元恰好能提供他所需要的稳定和支撑。」皮特里说。如果你的体重比较大、力量比较好的话,这个大气垫的作用会有着更好的体现。詹姆斯在球场上可以胜任任何位置,外线球员的速度与灵活性配上内线球员的体重和力量,造就了詹姆斯的伟大霸业。   低帮战靴能否满足 球员对于保护性的需求?       为了增强整双球鞋的稳定性,在中底周围设置了将近一圈的TPU装置,起到了更好的固定作用。在实际的穿着体验中,Nike LeBron XVII Low EP的包裹感非常的好,这将近一圈的TPU装置就像是一个「保护套」一样,将足部更好的固定于球鞋之内。詹姆斯球鞋的防护性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超强的保护性可以让詹姆斯在比赛中将精力更好的投入到比赛中。鞋子外侧的TPU装置就像是一个王冠的形状一样,将「小皇帝」的身份很好的展现出来。         Nike LeBron XVII Low EP的外底采用了菱形花纹打造,半透明橡胶与纯色橡胶的组合使得这双球鞋的防滑表现还是不错的。在实际的评测过程中,在室内木地板场地上有着很好的发挥,基本上没出现明显的打滑情况,与木地板的贴合感很好。和之前的詹姆斯系列球鞋的整体风格一样,Nike LeBron XVII Low EP的重心比较高,当然这也是和厚实的大气垫有着重要联系。整双鞋的性能设定很全面,基本上可以适用于场上任意位置球员。       购买建议: 1.尺码大小适中,可按正常尺码需求选择 2.球鞋整体重量相对偏重 3.大气垫运动鞋爱好者的必备之选 4.外底防滑稳定,在木地板场地表现良好     Editor / Ty. Text / Ty. Photography / ABIGAIL.J Design / GLORIA
    2020-05-02 19:40:22
  • adidas Harden Stepback
            街头文化与篮球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街头巷尾打球那种自由洒脱的状态真的是十分享受。不需要纠结一板一眼的篮球战术,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一定可以在街头中站住脚跟,打出属于你的一番天地。詹姆斯·哈登凭借着超群的实力与个人魅力拥有着无数粉丝,除了球技出众之外,哈登个性十足的展现同样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标志性的大胡子、独当一面的后撤步三分、时髦的穿衣打扮都使得他成为新一代王者。今天我们介绍的球鞋主角是adidas Harden Stepback,作为哈登系列球鞋的支线,这双战靴更可谓是「为街头而生」,并向哈登的「独门绝技」后撤步投篮致敬。         第一次看到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街头球鞋的感觉,整体设计十分的粗矿,有着很强的外场球鞋的属性。adidas Harden Stepback采用低帮的设计,延续了哈登系列球鞋一贯的灵活、轻质的感觉。迫不及待的穿上以后,首先感觉到的是球鞋的包裹性。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鞋楦设计略微有一点偏小,笔者平时穿球鞋的尺码是44、穿上这双44码的adidas Harden Stepback会感觉到略微有一点顶脚,建议选择这双球鞋的朋友们可以选择大半码的。如果实在拿不准尺码的话,可以先去试穿体验一下再进行尺码的选择。   拼接材质打造鞋面 能否满足包裹性需求?       作为一双中端实战球鞋,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包裹性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鞋面采用了粗矿的网眼布与皮革面料拼接而成,鞋舌以及鞋身中段采用网眼布打造,这个部位贴近脚面,柔软的网眼布非常舒适,同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透气作用;而在鞋头部位则选用皮革物料打造,鞋头部位选用皮革制作,可以更好的保护脚趾。         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鞋帮部位采用的是比较厚实的织物填充,包裹住足部以后有着更好的保护性。在保障了球鞋整体轻质灵活的特点的同时,鞋帮处厚实的织物填充给予脚踝更好的包裹性,在做一些变向突破的动作时,脚踝处可以更好的发力扭转。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后跟处有一个TPU锁定装置,将足部更好的固定于球鞋内,TPU装置上印制着哈登专属个人Logo,彰显这双球鞋的主题。         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中底搭载的是Bounce缓震科技,熟悉adidas球鞋的朋友们一定对于Bounce的脚感很熟悉了。球鞋中底的缓震响应力很好,在启动突破的时候,中底可以很好的受力回弹。虽然没有Boost中底那样的柔软,但是Bounce缓震还是有很多的粉丝,比如一些力量好、在场上经常突破的球员,他们对球鞋中底的响应力需求会更多一些。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前脚掌设计的比较宽,整体的感觉非常的平稳,这样的设计有一些像米切尔战靴adidas D.O.N. Issue #1,同样的宽脚掌设计。   外底防滑性 对于突破高手来说有多重要?       adidas Harden Stepback给我的最大亮点是球鞋的外底,前脚掌采用了传统的人字纹打造,配合宽大的前脚掌设计语言,使得这双球鞋的抓地力非常出色,这双「Geek Up」配色的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前掌外底采用了半透明橡胶打造,里面印制着詹姆斯·哈登的漫画图案,设计的十分有意思,为整双球鞋增强了很多趣味性。         在实际的评测过程中,真的是为这双战靴的外底抓地力点赞。对于这样一双实战球鞋以及外线战靴来说,球鞋的抓地力是评判其性能重要的一部分,adidas Harden Stepback外底的强悍表现足以赢得大家信赖。在突破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明显的打滑情况,adidas Harden Stepback的外底与地面有着很强的摩擦力,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外底的防滑性表现很好。         詹姆斯·哈登的后撤步投篮在联盟中早已经是「如雷贯耳」,adidas Harden Stepback选用了这个「绝技」来命名球鞋,足以见得其统治力有多么强大。这不是哈登系列战靴的第一双支线版本,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超高的性价比、简约灵活地性能表现、粗矿硬朗的设计风格、adidas Harden Stepback足以在街头展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除此以外,大家认为adidas Harden Stepback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觉得最好穿的外场实战篮球鞋又是哪双呢?不妨在评论区与我们聊聊吧~       购买建议: 1.尺码偏小,建议选择大半码购买 2.球鞋外底抓地力强劲 3.中底脚感偏硬一些,响应力较好 4.球鞋整体设计硬朗粗矿,具有街头美感     Editor / Ty. Text / Ty. Photography / ABIGAIL.J Design / GLORIA
    2020-04-21 19:07:39
  • Under Armour Spawn 2
            近年来,低帮篮球鞋逐渐成为了篮球鞋市场的主流部分,降低鞋帮高度成为了一大趋势。低帮战靴已经不仅仅是外线球员的专属球鞋,越来越多的大个子球员也开始热衷穿着低帮战靴。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篮球运动现在的风格越来越强调快速的攻防转换,不仅仅是NBA,「小球时代」其实已经在世界各地的篮球场上「生根发芽」。     今天我们介绍的球鞋主角是Under Armour Spawn 2,Under Armour篮球鞋这几年被越来越多的朋友们所熟悉,不仅仅是只有人气爆棚的史蒂芬·库里签名鞋,其它球鞋同样是有着不俗的实力。Under Armour Spawn 2进化升级,将快速灵活的特点进行更加完美的展现。         第一次看到Under Armour Spawn 2的时候,可能感觉这更像是一双跑步鞋或者是训练鞋。球鞋采用了中低帮的设计,大面积网眼布材质打造的鞋面给人一种十分透气的感觉,同时在鞋面中部有着一个科技感十足的「装置」。这个鞋面也是整双球鞋的一大看点,Anatomix科技鞋面有着强化支撑的作用,搭配防侧翻设计,使得球鞋在高强度的运动中时刻保持着强悍的保护性。       在实际的穿着体验中,刚一穿上Under Armour Spawn 2就可以感觉到大面积网眼布所带来的比较柔软的贴合感。系紧鞋带以后,整双球鞋的包裹性还是不错的,Under Armour Spawn 2的鞋楦大小适中,并不会感觉到之前有些UA球鞋尺码偏小的情况。第一次穿Under Armour Spawn 2的感觉并没有太过于陌生的板脚不适感,整体的脚感也很像是跑步鞋,柔软贴合且比较舒适。   对于突破高手来说, 鞋面支撑性究竟有多重要?         接下来我们对Under Armour Spawn 2的鞋面支撑性进行了测试,在做一些侧向移动滑步的动作时,可以感受到鞋面整体有着比较强的「韧性」,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吃住劲」。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需要时刻进行着各种运动方向的转换,球鞋的支撑性表现是十分重要的。Under Armour Spawn 2的Anatomix科技鞋面值得大家信赖,如果你是一名速度很快、经常变向突破的外线高手,这双球鞋相信完全可以满足你对于篮球鞋支撑性的需求。大面积的网眼布鞋面有着很好的透气性,在实际运动的两小时过程中,足部的感觉很清爽。天气现在逐渐转热,相信Under Armour Spawn 2会成为越来越多篮球爱好者们的「夏日之选」。         Under Armour Spawn 2的鞋楦设计是根据人体足部工程学原理打造,其合脚性真的是十分出色。经常穿着Under Armour运动鞋的朋友们可能会觉得之前UA球鞋的尺码相对偏小,而这双Under Armour Spawn 2鞋楦的大小很合适,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平时穿着的尺码来购买这双战靴。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打造的鞋型在运动过程中有着十分出色的贴合感。   软硬适中的缓震表现 能否满足更多球员需求?         球鞋中底性能的表现是评判一双鞋舒适度的关键所在,也是球鞋设计之中的「核心科技」。Under Armour Spawn 2中底搭载的是Micro G缓震系统,整体的穿着感觉是软硬适中的,整体的感觉是具有不错的回弹效果。在突破的时候,前脚掌发力蹬地以后球鞋中底有着不错的反馈,整体的回弹比较灵敏。这样的缓震表现很适合现在越来越快速的攻防转换,将「电光火石」般的速度感进行到底。         作为一双速度感很强的低帮战靴,Under Armour Spawn 2的抓地力表现一定是很多人所关注的。这双球鞋的外底花纹采用的是不规则的水波纹图案,现在越来越多的篮球鞋外底纹路采用不规则花纹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带来多方向的牵引力,有着出色的防滑效果。Under Armour Spawn 2的抓地力整体表现不错,在实际的评测过程中,Under Armour Spawn 2的防滑表现不错,外底花纹很深,有着不错的耐用性。         如今的篮球鞋市场上有着各式各样的产品,相比于签名鞋、经典复刻鞋等等,性价比高的实战鞋同样有着很大市场,这些实战球鞋的性能表现并不输顶级签名鞋,同时价格上的巨大优势使得这些球鞋可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Under Armour Spawn 2作为一双新晋推出的低帮战靴,有着很全面的性能体验,将速度感和灵活性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力争成为球场中新一代的「速度之王」。   购买建议: 1.尺码大小适中,可以按常规尺码选择 2.Anatomix科技鞋面有着很好的支撑性 3.中底回弹灵敏,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4.外底防滑出色,适用于多种场地     Editor / Ty. Text / Ty. Photography / ABIGAIL.J Design / GLORIA  
    2020-04-16 19:39:01
  • PUMA Sky Modern
            一周前,PUMA篮球发布了全新的系列鞋款PUMA Sky Dreamer以及Sky Modern,我们也在第一时间为大家送上了礼物——全国限量200个的特殊鞋盒以及一双PUMA Sky Dreamer。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我们也对另外一双鞋Sky Modern进行了测试。两双命名方式不同的鞋子,实际上只是在配色上有所差异,Sky Modern则是大货的版本。这双采用了超高帮设计的新鞋款,凭借着Kyle Kuzma、DeAndre Ayton以及J.Cole的上脚,收获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逆时代而行的超高帮设计,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同时,单从外观来看,该鞋款与前作PUMA Clyde Hardwood有着十分相似的外观,而本期的测评,我们也将用对比的方式,为大家解析这双「非主流」的PUMA Sky Modern。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本次的体验分享吧。   再现高帮设计 稳定性堪称顶级           在你看到这双PUMA Sky Modern的第一眼,你便很难忽略它高耸的鞋帮。当今的篮球潮流下,各个品牌都在尽自己的所能实现轻量化的尝试。而自回归后便将目光聚焦于复古鞋款重塑上的PUMA篮球,在调校鞋款重量的这件事上,并没有进行刻意的尝试。正因于此,当我们拿到这双PUMA Sky Modern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因为鞋款十足的分量而感到意外,厚实的用料反倒是给予了我们一种踏实的感觉。超高的鞋帮在穿脱时相对繁琐,但并不会觉得困难,这里有个小建议,松开鞋带后更好穿脱。再说到尺码问题,PUMA鞋款的尺码选择一直就是一个难题。这双Sky Modern的尺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偏码,大家记得按照平时购买的尺码选择即可。笔者平时44.5,这双鞋我穿着44.5也是正合适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右:Sky Modern 左:Clyde Hardwood       从穿着体验来看,该鞋款在上脚后的舒适度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前掌,明显要宽于同尺码的Hardwood。从鞋带系统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Sky Modern有意的放松了鞋带系统对于前掌的束缚,增强了鞋带在鞋面支撑效果中调节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该鞋款在鞋头处加入了一个热熔的加固处理,这可以很好的保护我们的脚趾。      同时,Sky Modern脚面处的处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在上脚后并不会感到压迫感,且和Hardwood相比,在舒适度上也有所提升。鞋子为前掌预留出的空间也更大,对于宽脚的朋友也更加友好。         而后再来说到该鞋款的踝部支撑表现。Sky Modern的强劲的支撑性能,几乎是肉眼可见的,而事实上当你真的上脚之后,这样的感觉只会是更加明显。外侧硕大的支撑模块形成与内置的港宝形成了一个双重锁定的效果,对我们的脚踝带来了极佳的固定效果,这是这个轻量化以及低帮为主流的时代少有的体验,也让这双Sky Modern变得更加特别。如果对球鞋踝部支撑效果十分看重,那么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至于这条绑带,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束紧鞋口的作用,对于支撑性能的加强相对有限。不过,这主要是因为鞋子本身的支撑性能已经足够强大了。毫无疑问,它绝对可以胜任内线球员的实战需求。       Sky Modern的大一优点在于,该鞋款尽管有着顶级的踝部支撑性能,但并不会出现硌脚的现象(尺码选择正确的前提下)。这便得益于鞋帮厚实的填充。笔者个人建议,一定要选择高于鞋帮的袜子。     PROFOAM科技 穿着脚感令人意外           关注PUMA篮球鞋款的朋友一定对于PROFOAM科技并不陌生,软硬适中的该材质,可以满足大多人日常的实战需求。但一体式全掌中底,在灵活性的方面相对较弱,而它仍能给予我们稳定的脚感。如果你对它的需求更多的是日常穿着,那么你也大可放心,除了有些闷脚,它并没有明显的缺陷,但这也是大高帮一定会出现的现象。在实际的体验中,Sky Modern在脚感上是要优于Hardwood的,我能明显的感觉到中底带来的回馈,在跑跳中中底单元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反馈。尽管在吸震表现以及缓震极限上,和自家的HYBRID相比有所欠缺,但是它并不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以达到更加舒适的脚感。   右:Sky Modern 左:Clyde Hardwood       这样的脚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底造型的不同,Sky Modern采用了更加平整的设计,没有上翻处理的中底也就减轻了中底材质上翻所产生的异物感。从而提升了该鞋款在实战中的舒适程度,如果你是地板流或是背身为主的内线打法,这双鞋还是可以给你带来不小的惊喜的。但如果你是个注重球鞋灵活性的外线或爆发力出众的球员,我个人并不建议选择该鞋款进行实战。     外底延续稳定 耐用性能稍显不足           最后我们来说到它的外底,Sky Modern在外底上延续了鞋款整体优秀的稳定性,给人以稳定安心的感觉。多向的纹路在实战中,也可以给我们的运动提供支持。由于场地原因,我们仅在室外进行了简单的实战,且并没有出现打滑的现象,作为一双内线鞋,稳定性的表现更为重要,显然Sky Modern在这一点上是合格的。当我进行背转身,以及背打动作的时候,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打滑现象。不过,由于鞋底材质相对偏软,笔者还是建议大家在室内场地穿着,且需要勤于擦拭,较容易沾灰的外底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该鞋款上脚的体验分享,总的来说,它比看上去的要更令人感到惊艳。Sky Modern的推出,无疑是品牌进行复古篮球的设计思路的一个体现。每当我们看到一双为内线球员打造的鞋款时,「中锋不卖鞋」的魔咒总会是第一时间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传统中锋鞋款笨重的外观以及更强的功能属性,限制了球鞋在场外的影响力。而Sky Modern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它的表现绝不仅仅Clyde Hardwood加高了鞋帮那么简单。不夸张的说,单是颜值,就可以帮助它收获不少的关注度。PUMA Sky Modern售价为999元,如今二级市场的价格在750元上下,这样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在轻量化时代下,如该鞋款一样可以满足传统内线球员需求的球鞋,是相对稀缺的。对于踝部支撑有着重点强化的Sky Modern,也自然而然会引起很多内线或力量型球员的关注。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及看法?或者你已经购买了该鞋款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购买建议: 1.鞋子不偏码,无需调整尺码 2.踝部支撑堪称顶级 3.适用于内线以及力量型球员 4.鞋面贴合感出色,并没有压脚面的现象 5.建议在优质的场地条件下穿着。     Editor / Z.Y.X Text / Z.Y.X Photography / ABIGAIL.J Design / GLORIA  
    2020-03-30 19:07:24
  • ADIDAS Dame 6
        • > 要说起近期最为炙手可热的球员,开拓者领袖达米安·利拉德绝对榜上有名。自1月21日砍下61分后,他的得分秀便一发不可收拾,场均29.9分的得分完美的展现了自己的得分爆发力。作为利拉德全新的一代签名鞋,Dame 6也完成了自己的进化,LIGHTSTRIKE科技成为了利拉德最好的帮手。这是自Harden Vol.4后该科技的又一次尝试,同时该科技的使用,也正标志着Dame系列进入了自己的下一个阶段——品牌的顶级签名鞋。       我们在放假以前便对该鞋款进行了测试,但一直没有时间与大家分享。本期,就让我们再把目光投至这双见证了利拉德连续神奇表现的进阶作品,看看它的升级到底能否为我们带来更强劲的实战体验。     全面减重 营造出色的轻质体验 轻质是给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 > 从拿到这双Dame的第一刻,我们便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该鞋款在轻质化上所进行的尝试。Dame系列对于重量的把控一直是处于一个适中的状态,由于Bounce科技的使用,也使得其在重量的可调试空间相对有限。而可以确认的一点是,Dame 6在重量的控制上是做得十分出色的。这便得益于鞋款在设计上的简化处理,以网面为主打造的鞋面使其轻质化的根本原因。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皮质或是密度较高的编织鞋面,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穿着时对足面产生的压迫感也是较小的,即使是宽脚的朋友也无需担心因鞋面压迫而产生的不适感,鞋款在实际穿着中的鞋脚一体性还是让人满意的。   _ 在尺码的选择上,笔者更建议大家按照平日穿着的尺码偏小半码选择,脚宽或是脚背较高的朋友可以按照正常尺码进行挑选。就笔者个人的情况而言,平时穿44.5的我,穿着这双Dame 6最舒服的状态是44码,鞋靴内的空间是还是较为充裕的。   四个鞋带孔简化了支撑系统   • > 看到轻质化,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鞋子的包裹支撑性能感到些许担心,在加上Dame 6仅仅提供了四个鞋带孔不由得进一步升级了我们的担忧。可实际上,当我们系紧鞋带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鞋带所穿过的拉带出色的包裹效果。同时,由于首个鞋带孔的位置更加靠下,Dame系列相对较弱的前掌支撑表现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我们不需要因为鞋款造型的原因而感到担忧,尽管只使用了四个鞋带孔,但是Dame 6的包裹体验仍是符合我们的实战要求的。      该鞋款在后跟的支撑性能是笔者较为惊喜的一点,后跟内置TPU加之踝关节两侧的填充单元都让可以很好的固定住我们的踝部。而且适中的鞋帮高度,也避免了掉跟现象的出现,只要你选择的尺码是合适的,Dame 6的包裹体验还是可以达到的你的预期的。考虑到轻质化的处理,这样的表现是完全合格的。     LIGHTSTRIKE 成功颠覆Dame系列  缓震不再是Dame系列的软肋   • > 经历过先后两次的使用,大家对于adidas所推出的LIGHTSTRIKE科技想必已经不再陌生,但从形态上来看,该鞋款所使用的的LIGHTSTRIKE与首发时N3XT L3V3L更加相似。LIGHTSTRIKE无需磨合的软弹脚感也在该鞋款上得到了体现,穿上后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中底所带来的体验。我们先来说前掌,从实际的穿着体验来看,该鞋款在前掌处所应用的材料是相对较少的,这也就很好的保证了我们前掌在发力时的反馈速度与场地感。在我们进行突破以及加速的时候,并不会产生卸力感。同时,中足内置的一块TPU很好的保证了中底的抗扭转性能,中底的弯折点也正处于前掌的开口部位。   _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该鞋款在中底处进行了一定的加固处理,可实际上其在前掌的防侧翻处理上还是相对偏弱的,我个人感觉它更适合投篮倾向更高的朋友着用。如果你在实战中会频繁的使用变向,可能会感觉到些许不安定的情况出现。   耐用性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而后我们再来看到后跟,这双Dame 6在后跟处使用的LIGHTSTRIKE是十分厚实的,这也就为其在落地时的缓震表现提供了良好的保证。简单的挤压后掌就可以感受到该鞋款在缓震性能上所进行的提升,LIGHTSTRIKE的缓震极限仍是要优于优化后的Bounce,且直逼BOOST的缓震表现。LIGHTSTRIKE的使用,真正颠覆了Dame系列的脚感,为其Dame 6带来了的截然不同的穿着体验,这一点还是令人欣喜的。       LIGHTSTRIKE在脚感的调试上展现了品牌自主研发的最高实力,可耐用性的表现则仍是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这双Dame 6仍旧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笔者的体重是相对偏大的,在进行过几场实战后,能感觉到其中底的软弹表现有所下滑,尽管并没有对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这是LIGHTSTRIKE真正被大众所接受取代BOOST的必经之路。笔者个人的感觉是,如果多种科技的叠加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对于adidas来说,这个一定会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横向制动表现优秀 但对场地有一定要求 外底较容易沾灰   • > 最后我们来说道它的外底,人字纹的表现一直是人们认知中外底的最佳答案,当我们看到大面积人字纹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将其于出色的制动性能关联起来。在实战中Dame 6在横向的制动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当我在进行跑位以及后撤的时候,它都可以帮助我很好的完成技术动作。在纵向的制动表现上会相对薄弱一些,也可能是由于材质的选用,Dame 6的外底是比较容易沾灰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实战中多进行擦拭。在耐磨的表现上,Dame 6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如果将其作为一场外场鞋,它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     • > 以上就是笔者对自己穿着体验的分享,总得来说,我们从Dame 6的身上看到了adidas对于Dame系列的重视以及对LIGHTSTRIKE科技的信任与推重。经历过前两次的磨砺,LIGHTSTRIKE科技真正的被应用在了品牌主打的实战鞋款中,尽管它的耐用性仍有着一些不足,但在脚感上是它已然完成了一次革命。轻质化的体验是adidas其他科技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   _ 从现在的市场反应来看,发售价格为999元的Dame 6如今在二级市场的售价最低可以来到630元上下,以这样的价格入手一双搭载LIGHTSTRIKE科技的球鞋还是有着颇高的性价比的。如果你一直对于该科技有着好奇心,且由于价格的问题导致你迟迟没有入手,那么Dame 6一定会是你不错的尝鲜选择。 _   • >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及看法?或者你已经购买了该鞋款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购买建议: 1.建议偏小半码选择 2.中底软弹,但耐用性相对较弱 3.轻质化体验出色,鞋脚一体性强 4.系紧鞋带后包裹表现可圈可点 5.建议在优质的场地下着用
    2020-02-11 16:38:08
  • 篮球鞋真的不适合「压马路」吗?
        • > 如我们知道的那样,现今不少运动品牌都开始注重篮球与时尚潮流的融合,特别是对篮球鞋款来说尤为明显,相信不用我们多说,你都能很轻易的列举出3双符合你的审美的实战鞋款。这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难题:「究竟一双怎样的篮球鞋才可以满足人们的实战以及日常穿搭需求?」实战鞋是可以出街的这件事情无可厚非,但是随着潮流文化的发展,人们也愈发开始重视鞋款在穿搭中所占有的地位,这让不少有着更强实战属性的球鞋逐渐淡出了球场之外,较高的搭配难度,让很多人不会将实战鞋列入自己通勤鞋款的名单之中。        转眼间,PUMA在回归篮球市场后已经正式发售了4双实战鞋款,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复古风在其中占有的比例,准确的说是Clyde的理念。本期评测,我们将主角定为发售了已经有一段时间的PUMA Clyde Hardwood,更像一双生活鞋款的它,又能否提供适应人们需求的实战体验呢?下面,听听笔者的体验吧~     颜值满分 重新演绎复古篮球鞋 外观出众的它消除了实战与出街的界限   • > PUMA Clyde Hardwood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更倾向于板鞋的外观,它更像是一双来自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篮球鞋,或者它就是一双注入了篮球因子的PUMA Suede。当然,从它的名字我们就不难看出它的血脉来源,Clyde也是PUMA回归篮球鞋款的支柱,不得不说,这双Clyde Hardwood的颜值还是很让人喜欢的,特别是我们用于测试的这双粉色的版本,贯彻简约设计理念的它,可以让人很简单的接受它的外观,并且即使是在日常穿搭中也不会有着违和感。   对于复古风的延承是给鞋款最大的特点,保留传统的设计理念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是其在重量上的表现,却并不能适应当今人们对实战鞋轻质化的需求。   用料扎实使得偏重的重量成为了必然   • > 当你拿到该鞋款后,亲手感受它的时候你便不难理解它之所以有着这样重量的原因,不夸张的说,该鞋款的用料是当下实战鞋中少见的,织物、皮革、仿麂皮三种材质拼接而成的鞋面,在营造出色质感的前提下,保证了其本身的运动感。说真的 ,如果你告诉一个并没有那么了解球鞋的人这是一双篮球鞋,他大概率会反驳你。       鞋头处的织物材质在我们弯折前掌的时候,并不会对我们的足面产生明显的压迫感。后跟厚实的皮革也可以提供不错的支撑以及包裹性能,皮质的领口也可以带来舒适的脚感。   在尺码的选择上,PUMA所提供的尺码是与我们习惯的号码有着一些区别的,比如它的44.5码所对应的是尺码是290mm(通常是285mm)。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按照亚洲尺码选择即可,44.5笔者测试时选择的也正是44.5码。     PROFOAM的篮球 初体验仍有改进空间 第三个应用在PUMA篮球上的中底科技   • > 笔者最早接触到PROFOAM科技是在PUMA的训练鞋上,此番应用在篮球鞋款上,该科技的第一时间所带来的脚感还是不错的。厚实的鞋垫在当中起到了不错的作用,整个中底有着不错的整体感,几乎与地面水平的中底形状,有着可圈可点的稳定性表现。不过,该鞋款的前掌在我的实战体验下来,是有些偏薄的,与有着不错厚度的后跟相比,在缓震性能的表现稍显薄弱。       该鞋款的脚感给我带来了一种稍显平淡的感觉,它没有明显的缺点,但也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爆点,其更像是一张和最早的Clyde Court一样的「安全牌」。对于处于摸索阶段的品牌来说,这样的方式给予了中底更多的上升空间,如何协调好缓震与稳定的关系,一定会是PUMA下一双篮球产品所面临的问题。   中足支撑表现稳定   • >得益于这种平稳的设计思路,PUMA Clyde Hardwood的中足支撑性能还是有着一定保证的,中底的弯折点也正处于靠近前掌的位置,上翻的中底以及三种材质的交汇可以在实战中很好的抵住我们的足弓。       就适用的球员类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以突破为主的球员,它可能并没有那么适合你,该鞋款在中底的反馈速度相对较慢。它更加适应以持球投射为主的球员穿着,当然,如果你对于球鞋的反馈或是场地感没有着硬性的要求,它绝对是可以满足很多人对于篮球鞋的日常缓震需求的。     外底性能延续 鞋款的稳定感 外底较容易粘灰   • > 该鞋款在外底的表现上延续了鞋款稳定的设计大思路,四种不同的纹路在横移以及转向时有着不错的抓地表现,中底的面积相较于之前的三双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加宽,防侧翻效果也有着一定提升。       笔者更建议大家在室内或干净优质的外场着用该鞋款,其外底是比较容易粘灰的类型,同时,耐磨表现并不出众,为了保证该鞋款的耐用以及抓地表现,还是建议大家选择更优质的场地。     • > 总的来说,PUMA Clyde Hardwood是截止目前我最喜欢的一双。单看实战性能,其中最为优秀的还是PUMA Uproar Hybird,但如果把颜值纳入考虑的范围中,Clyde Hardwood是十分我的审美的。不仅仅是在PUMA阵营内比较,该鞋款在整个篮球鞋市场中都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复古的外形帮助它成功的吸引了更多非实战消费者的注意,它可以满足人们更加多元化的穿着需求。   笔者曾在之前关于PUMA鞋款的评测中提到过,如今的PUMA篮球仍旧处于一个扩充自己产品线的阶段,打造更具辨识度或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鞋款才是它们如今尝试的核心部分。而Clyde Harwood正做到了这一点,它可能不是对于球鞋有着进阶需求的球员的极佳选择,但它却能满足大众化的性能需求。就比如,我们偶尔需要运动一下或是刚准备接触篮球运动,它会是你的不错选择。一名实战与生活的「多面手」,才是该鞋款的定位。   • >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及看法?或者你已经购买了该鞋款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你还期待我们对哪些「非主流」实战鞋进行测试,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购买建议: 1.建议按正常亚洲尺码选择 2.颜值出众适合压马路 3.配色简约,鞋型百搭 4.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实战需求 5.建议在室内或者优质的室外场地下着用  
    2020-01-05 19:07:56
  • KYRIE 6
        • > Kyrie Irving的全新一代签名鞋KYRIE 6已经正式与大家见面,包括首发配色在内,该鞋款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已经推出了13款配色方案。与此同时,随着KYRIE 6 By You选项的开放,一场激烈的「Nike Air Yeezy 2定制大赛」也就此开启。从大众的反应来看,显然大家对于本次的KYRIE 6这外观设计的表现是颇为买账的,以至于引起了很多本不关注篮球鞋款的朋友的注意。KYRIE系列一直是每一片球场中出镜率极高的鞋款,其花俏的配色成为了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这双凭借着「颜值」博得无数人眼球的KYRIE 6,在实战的表现上又如何呢?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初期实战体验吧。     中底可以延续 细节调试升级 依旧搭载Zoom Turbo气垫   • > 得益于在KYRIE 5中的出色表现,Zoom Turbo气垫单元得以保留。在KYRIE 6中,该科技在延续了前作出色的反馈表现的同时,进一步的增强了我们突破时的场地感。当我们以前掌落地的时候,这块Zoom Turbo气垫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吸震及回弹表现。根据足部受力部分不同而进行的切割处理,这KYRIE 6上得到了更加直观的体现。相较于上一代,KYRIE 6所需要的磨合时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缩短,当我们上脚时便可以感觉到前掌处所带来的脚感反馈。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活动,便可以「即插即用」。   更软的后跟   而KYRIE 6中底的最大改变则是在于它的后跟,前作因为偏硬的后跟使得人们在穿着初期会感觉到脚感有些许生硬,该作正是针对这一点进行了调试。   • > 在我们刻意的以后跟着地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后跟处的形变,尽管使用的是Phylon材质打造,但实际穿着的脚感却要比以往采用该科技的鞋款更软,可以满足我86kg左右的体重的缓震需求。同时,该鞋款的后跟单元并没有因此丧失稳定性,在笔者起跳落地的前后,也没有出现不安定的状况。可以说,KYRIE 6通过细节的调试,将KYRIE 5欠佳的部分进行了补足,并很好的延续了它的优势。整个鞋款采用的几乎水平与地面的外底造型,让力量人们在运动时的过渡更加自如。       你在这里肯定会质疑为什么该鞋款不在后跟处加入了块Zoom单元,在我看来,盲目的科技堆叠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于一双主攻突破的后卫鞋款来说更是如此,KYRIE 6的后跟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缓震需求。     绑带设计回归 足弓支撑改善明显 鞋面的绑带有着更强的功能性   • > KYRIE 6最具辨识度的设计,一定会是其鞋面绑带的回归。早在KYRIE 2时,绑带的元素变成了KYRIE系列的一大看点,在四代以后,该单元终于迎来的回归。KYRIE 6的中足绑带可以很好的起到提升鞋面包裹以及支撑表现的作用,与后跟处的大面积的外露TPU相结合,以「前后夹击」的方式保证了鞋款本身的支撑性能。而前作饱受争议的抗扭表现,也通过这条绑带得到了解决。   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绑带在内侧进行了一个向下覆盖至中底的延伸处理,这很好的增强了鞋款的刚性。同时,该鞋款的中底弯折点位于前掌的自然弯折处,以此为鞋款的中足强度进行了升级。   更强的贴合感   • >至于该鞋款的鞋面,KYRIE 6在鞋头处继续采用了同前作相似的材质,在贴合感上的表现令人满意。在选择正确的尺码的前提下,并不会出现压迫脚面的感觉。KYRIE 6在鞋带系统的构成上进行了调整,使得即使是我们在将鞋带系到更紧,也不会导致前掌的过度收缩,这对宽脚的朋友会更友好一些。       而在尺码的选择上,笔者建议大家选择偏大半码,KYRIE系列偏小的现象在KYRIE6上也得到了延续。笔者在这里还是建议大家去实际试穿一下为好,以免出现尺码的偏差。         为突破而生的 360度抓地系统 全知之眼再次登场   • > 最后,我们来看到该鞋款的外底纹路,作为一双为突破型选手打造的鞋款,KYRIE 6对于抓地力的调试显得尤为重要。360度抓地系统的使用,通过上翻处理以在变向时带来强劲的抓地表现。鞋底密集的多向纹路,也有着不俗的制动效果。       再说到耐磨性,我们测试用的KYRIE 6「上海」搭载了XDR耐磨橡胶,且在室内场地中并没有出现磨损的现象。不过,个人还是不建议大家在粗糙的场地条件下穿着该鞋款,其纹路相对较易磨损。     • > 单从科技的组合来看,KYRIE 6与KYRIE 5并没有进行账面可以见的改变,但通过对于细节的调整,将前作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方位的修正,使得其实战性能迎来了升级。KYRIE 6以更具辨识度的鞋型设计以及配色方案,成功的吸引了更多消费者,而真正将实战性能上升到更高的水准,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   我们可以看到KYRIE 6在潮流与篮球相结合上的尝试,该系列凭借着各式各样的联乘作品,也早已将目光投放至更广阔的消费群体。一双兼具实战与颜值表现的鞋款,才是人们所期望看到的,显然KYRIE 6正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因为性能的原因对KYRIE 5一直处于观望态度,那么,KYRIE 6绝对值得你入手。如今,KYRIE 6首发色的二级市场售价在900元上下,等后期更多大货配色发布后,相信其售价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下调。感觉现在价格有些偏高的朋友,不妨稍作等待。   • >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及看法?或者你已经购买了该鞋款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购买建议: 1.建议偏大半码购买 2.适合于以突破为主的球员 3.抓地性能出色 4.前掌反馈明显,场地感强 5.建议在优质的场地条件下着用
    2019-11-27 19:52:08
  • LEBRON 17
        • > 距离LEBRON 17发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作为LeBron James的签名鞋,每年LEBRON系列的推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对该鞋款产生的兴趣无非集中在这两个方向上:1.Nike会在球鞋上作出那些新尝试;2.它究竟能否满足更多人的实战需求。在过去的两代中,LEBRON系列已经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特别是在外观上,LEBRON Watch企划的成功正是品牌所进行的全新尝试。但同底的延续多多少少会让人们有一些审美疲劳,特别是对实战党来说,因为一双篮球鞋的核心永远是实战性能。因此,我们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开始了本次的测试。下面就让笔者用自己的角度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吧!     改头换面的中底 脚感是否升级?     Nike篮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后跟气垫   • > 在开始本期评测之前,我还是想为大家强调一下我的身材,186cm86kg的我,完全可以被列入偏大体重的球员。投射为主的锋线打法,让我对球鞋的稳定性与缓震性能有着较高的需求。笔者本人对LEBRON系的球鞋向来有着一定的好感,在开始测试前我也对该鞋款十足的期待。不夸张的说,即使是闭上眼,笔者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辨别出它的血统,LEBRON 17的脚感毋庸置疑,至少在缓震性能上绝对代表着Nike的最高水平。       特别是后跟硕大的Max Air单元,与Air Max 270大小无异的该单元,即使是笔者在处于静态的状态下用后掌落地,都可以产生十分明显的形变。在实战中,这样肉眼可见的硕大缓震模块,为鞋款提供出色的吸震效果。实际来看,后跟的稳定性基本可以满足非特殊情况下的要求。当然,LEBRON 17对于体重的要求依旧是十分严苛的。以我的体重,我觉得脚感恰到好处。   中底功能分区明显   Zoom Air+Max Air的组合,让LEBRON 9成为了很多人的入坑之作。LEBRON 17再次采用了这样的配置,而前掌两块独立的Zoom Air单元,所带来的脚感颇为惊喜。   • > 这样两块独立的Zoom Air可以提供出色的反馈效果,特别是在直线冲刺的时其提供的澎湃脚感可以使得我的发力更加充分。诚然,LEBRON 17的重心是偏高的,但由于鞋款在科技上的调试,并不会让我产生拖沓感。虽然无法与主打场地感的后卫鞋款媲美,但是仍有着不错的水准,至少不会给我们的实战拖后腿。       另一个在实战之前让人感到担忧的点便是前掌的防侧翻表现,这也是前两代中LEBRON正代所必须面临的问题。LEBRON 17实战下来,相较于前两代,该鞋款在防侧翻的表现上是有所提升的。Zoom外侧的侧墙,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该鞋款在脚感上确实有着一定的提升,这提升不局限于缓震表现,这样的改变可以让LEBRON 17适应更多人的实战需求。     重回高帮设计 鞋面支撑提升显著 全新的Knitposite   • > 上一双严格意义上采用高帮设计的LEBRON正代,要追溯到4年前。这里你肯定要反驳我:LEBRON 15不就是一双高帮球鞋吗?从外观来看确实如此,但事实上LEBRON 15所使用的袜套设计并没有起到如同外观设计一样的踝部支撑效果,其是一双不折不扣的伪高帮鞋款。而有着全新的Knitposite材质加持的LEBRON 17,真正将高帮设计重新带回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在不损失灵活性的前提下,带来更强的支撑效果正是这一材质的特点所在。       在我们实际的穿着中,也确实能感觉到踝部支撑的加强。加之中底上方的TPU托盘,LEBRON 17在鞋面支撑与稳定性上表现令人满意。说得形象一点,该鞋款的踝部处理,就如同一只手抓住我们的脚踝一样,它会随着你的运动而产生形变,但是却能始终牢牢固定住你的脚踝。 更强的贴合感   • >而后再来看到前掌,LEBRON 17在鞋头处选择了与之前BattleKnit 2.0有一些相似的编织方式。其与前作的区别在于Knitposite选择了用更加独立的方式打造鞋面,我们从视觉上便可以感觉到材质厚度的变化。前掌弯折处有着相对较薄,给予了脚面更充足的弯折空间。鞋侧的编织密度则是有着明显的上涨,以此起到更好的横向稳定作用。在实际穿着的情况下,该鞋款的前掌并没有使我感觉到压迫感,更加出色的贴合感带来了顶级的固定效果。   不过,在尺码的选择上大家需要注意,笔者个人是建议大家偏大半码去选择的。LEBRON正代偏小的现象在该鞋款上依旧是存在的,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尺码,你可能会感觉到有些顶脚。如果没有试穿的条件,我更建议大家直接偏大半码购买。       出人意料的 外底抓地效果 不规则的外底纹路   • > LEBRON 17的外底表现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其所使用的不规则外底纹路,在我们进行测试的塑胶场地上有着出色的制动表现,在横纵两个方向的抓地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这里有一点还是要强调一下,LEBRON 17尽管选用了XDR材质打造外底,但实际的耐磨表现仍旧难以适应人们长时间的外场实战需求,我更建议大家在更加优质的场地中着用该鞋款。     • > 总体来看,LEBRON 17相较于前作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革新。重新构成的科技组合,为LEBRON 17注入了崭新的血液,也同时看出了设计师对于球鞋实战性能的重视。在当今的实战鞋环境下,就算是LEBRON系列也要为人们的需求进行妥协。但不会改变的一点事,LEBRON系列永远是重量级球员最佳的选择之一。出于对于缓震性能的极致追求,LEBRON 17偏高的重心是难以避免的,但设计师通过在前掌加入两块Zoom Air单元,强化了它在突破以及爆发时的性能表现。也正因于此,它面向了更广的消费人群,对于体重较轻的朋友来说,前瞻的反馈也能带来不用与前作的反馈体验。   Nike篮球签名鞋阵容的构成,让每名球鞋的签名鞋款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过去的17年间,LEBRON系列一直是Nike的科技试验站。受制于James本人的需求,LEBRON系列在近年来年所面向的人群都是相对垂直的。如何在保证特点的同时,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LEBRON系列,成为了Nike一直在做的尝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LEBRON系列会在外观上下文章。如今LEBRON 17的售价在1050元上下,如果你之前对于LEBRON系列一直处于一个观望的态度。那么,这双更加适合实战的新作,将会是你不错的选择。   • >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及看法?或者你已经购买了该鞋款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购买建议: 1.建议按正常尺码或偏大半码购买 2.适合于大体重的锋线球员 3.缓震、抓地性能出色 4.鞋款重心偏高 5.建议在优质的场地条件下着用  
    2019-11-19 19:15:57
  • Under Armour Curry 7
        • > 史蒂芬·库里引领的三分潮流,几乎颠覆了人们对篮球的原有认知,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比赛方式。作为Under Armour崛起的最大推力之一,Curry系列一直有着自己明确的定位——尽可能的打造一双完美契合射手需求的球鞋。今日,Under Armour正式发布了Curry家族的新成员——Under Armour Curry 7「UNDRTD」,库里本人也早早上脚了这双为其度身打造的新战靴。我们也在第一时间来到球场,对该鞋款进行了一个测试,这双搭载全新中底组合的鞋款,在实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话不多说,下面就让笔者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穿着感受吧!       首次使用的 双密度中底 HOVR+Micro G    • > Curry 7所采用的HOVR+Micro G的双密度中底,相信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笔者本人也是如此,其实从Under Armour在支线以及团队鞋的尝试中,我们不难看出品牌在中底调试上的意图。而双密度中底的尝试,也正是Curry 7选择的改变方式。实际穿着中,全新的中底组合延续了Curry系列一贯的表现,出色的场地感以及响应因素依旧是它的招牌,适用于注重鞋款灵活性的朋友。同时,双密度中底并没有使其标志性的低重心进行上移。       至于缓震的表现,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在近脚掌处使用HOVR科技的该鞋款,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Curry 7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性,依照我现阶段穿着的体验来看,该鞋款更加适用于体重较轻的朋友穿着。大体重且对于缓震有着较高需求的朋友,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   适用于后卫球员   Curry 7将Curry系列最大的特点——稳定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作为一双为射手打造的球鞋,中底的抗扭转表现显得尤为重要,而该鞋款绝对是极为出色的一方。   • > 中底材质的稳定表现是一方面,而最为关键的还要说是其中底处所使用的Flexible Plate科技。一直有关注Curry系列的朋友,一定对于抗扭性能近乎「偏执」的追求,尽管Curry 6的外露式TPU出现了一些插曲,但在后续调整的版本中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中底的这块橙红色的支撑单元,保证了该鞋款的稳定表现。其不会在我们运动中出现过度的形变,同时,其中底的弯着点也正位于前掌需要弯着的部位。在保证支撑性能的同时,也兼顾了灵活性,让我们在场上的跑动更加安心。       标志性的鞋帮高度 得以延续 鞋面强度可圈可点   • > 而后,我们来看到该鞋款的鞋面单元。Curry 7在将HOVR科技最具代表性的能量网延伸至了鞋面处,并包覆住了几乎整个鞋面,这为其鞋面的强度提供了很好的保证。在鞋舌与鞋头的交界处,以及鞋头的整个边缘均加入了热熔处理,从而更好的保护住我们的脚面与脚趾。从中足部分开始,整个鞋面附加了一层额外的材质,以全面提升鞋面的支撑表现。在我实际着用时,鞋面并没有对我的足部产生压迫,没有出现异物感从而产生不适的体验。       在尺码的选择上,平常穿着44.5的笔者,穿着正常尺码不会出现偏码的现象,但是脚宽的朋友我更建议大家去实际试穿一下再做决定。正常脚型以及窄脚,按原有尺码选择即可。   为护踝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 >再说对于脚踝处的刻画,超低帮的设计自Curry 5起便成为了Curry系列的一大标志。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护踝有着刚性的需求,前代中多多少少有着为保留空间而对于踝部固定效果的牺牲。而Curry 7则是通过进一步充实踝部填充,以达到在不佩戴护具的条件下也能带来一定水准的支撑表现。如果你对迈入低帮世代的Curry系列有一直有着好奇心,可却因为对于其本身保护性能有着一定的担忧的话,Curry 7将会是你的不错的选择。出色的脚踝填充,加之前掌的防侧翻处理,相较于原先有了更加直观的提升。     外底组合纹路 抓地力表现优异 抓地力契合射手特点   • > 整双Curry 7给予我最大的惊喜便是它外底颇为优异的抓地效果,其实为了满足库里在场上频发的变向跑位,Curry系列一直有着不错的抓地表现(Curry 6也及时做出了补足)。射手们对于球鞋在运动中急停的表现有着极高的需求,我本人也是一个以急停后撤跳投为主的投射型球员,加上我偏大的体重,对于外底的制动效果有着更大的需求。       在我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该鞋款可以很好的对我的技术动作提供支持,整个制动过程表现优异。其波纹与人字纹的组合,保证了不同方向发力时的抓地效果。在耐磨性能来看,在室内场地中它并没有出现过于明显的磨损,但多少会有着一些消耗,加上较软的外底材质,笔者还是建议大家在更优质的场地条件下着用。     • > 总得来说,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该鞋款在设计上相较于之前的Curry系列进行的调整。出色的稳定及支撑表现,让它更契合射手,特别是无球为主的射手的打法。HOVR+Micro G的新组合让我们看到了Under Armour在中底科技上寻求改变的尝试,对于一双适合轻体重后卫着用的鞋款来说,偏硬的中底表现也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很多以缓震表现为招牌的鞋款所不具备的。双密度中底的使用也并非制造噱头,2/3掌HOVR+全掌Micro G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进行科技的堆叠,更具针对性的调试也绝对是个好兆头。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如何用现有的科技提供更加出色的缓震表现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不是所有人都有着亲身测试后在选择购买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软弹的中底更容易第一时间俘获消费者的心。如果,Curry系列或是说Under Armour在保有现在优势的基础上,完成脚感的革命,那么一定会有更多人愿意为这样的产品买单。   • > 如今,该鞋款已经正式发售,售价为1299元,感兴趣的你不妨去店铺中感受一下吧。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及看法?或者你已经购买了该鞋款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购买建议: 1.正常尺码购买即可 2.适合于轻体重的后卫球员 3.鞋款稳定性出色 4.外底制动效果出众 5.建议在优质的场地条件下着用  
    2019-11-01 19:51:19
  • Nike LeBron Soldier 13
        • > 说起适合外场的高性价比实战鞋,你最先会想到哪双?相信会有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在第一时间便会将Soldier系列的名字脱口而出。特别是对于体重偏大的前锋球员来说,每年新款的推出都是最期待的事情。尽管在过去的赛季并没有与LeBron James在季后赛中等登场,但自今年7月发布第13代以来,它仍是不少实战党最为关注的单品,Soldier系列的良好口碑就是它最好的名片。       想必也有不少朋友每年习惯性的将其收入囊中,经历了将近三个月考验的Nike LeBron Soldier 13,在网络上受到了人们的褒贬不一的评价。而本期实战分享栏目,用笔者个人的视角以及体验,来和大家聊聊这双迭代之作。下面,让我们开始本期的实战评测环节吧~     化繁为简 绑带锁定效果明显 全新的绑缚模式   • > Soldier系列的最大特点便在于鞋面的绑带,这也是该系列最具标示性的设计语言。经常参与到我们关于实战鞋展开的互动的朋友,一定知道笔者本人对于Soldier系列的偏爱有加。由于个人以前超过100KG的体重,且踝部有着习惯性的扭伤,用绑带束缚住我的双足以保证稳定性,是我选它的最重要原因。Soldier系列自第10代起便进入了一个新的设计模式——无鞋带的设计成为了核心。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先前会调侃道:「留给Soldier系列的绑带不多了。」       Nike LeBron Soldier 13在鞋面绑带处进行了创新,使用两条二段式的绑带来固定足部,用依附于大绑带上的小绑带进行依照个人需求的调试。位于足面与脚背的两条绑带,在拉紧后可以为受力部位提供出色的包裹性能,在运动时很好的固定我们的双脚。   该鞋款鞋面魔术贴所覆盖的面积是无鞋带版本的Soldier中最小的,这也使得没有绑带的部分的包裹性能会稍显薄弱。尽管无需担心它的稳定性,这样的反差感总是会让人有些不适应。   为踝部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 > 自上一代以来,Soldier系列对于绑带的功能性进行了调试,将绑带对于踝部的束缚效果削弱,从而提升踝部的灵活性。Nike LeBron Soldier 13亦是如此,尽管采用了中高帮与绑带结合的设计语言,但事实上,这二者对于该脚踝的固定作用却并没有视觉上来的那么抢眼。这一点在Nike LeBron Soldier 12中便有体现,开放的领口以及更自如的绑带系统,都是Nike在设计上所作出的改动。因此,如果你期待着该鞋款的上绑带承担所有保护踝关节的职能,那么,我更建议你选择10代或者11代。       同时,Soldier系列在急停过程中顶脚的现象依旧存在,熟悉该系列的朋友也一定知道这样的体验。正常穿着情况下该鞋款并不会产生如是的不适感,只是在特殊运动状态形成时会稍有不适,在渡过磨合期后会有所缓解。在尺码的选择上,按照正常的尺码选择即可,不过高脚面的朋友可能感到压迫,但是我还是不建议刻意的去调整购买的尺码。     延续特点 后跟缓震表现出众 前后掌脚感有着一定差距   • > Zoom Air的运用也是很多人选择该鞋款的理由,前后Zoom的传统组合保证了出色的脚感。Nike LeBron Soldier 13依旧延续了这样的搭配,不过前掌的表现中规中矩。也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Nike近期最爱放置在前掌的超大尺寸气垫,但该鞋款在静止状态下所带来的脚感并不明显,跑动起来后,才能感到前掌Zoom Air的回弹效果,这个问题在近几个版本的Soldier中并没有如此明显。        与前掌不同,该鞋款的后掌缓震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在我们后跟落地的时候,其可以带来出色的吸震效果。Nike近年来对于中底材质脚感的调试是有目共睹,厚实的用料提供了出色的脚感。这样的调试方式,对于大体重的朋友来说,实则是一个福音。   中底易出现褶皱   • >再说到中底的支撑性能,中足的抗扭转表现从来都不是Soldier系列的强项,笔者本人最爱的Nike LeBron Soldier 9也是如此。该鞋款的中底弯折点更靠近足心,尽管由于整个鞋款的设计思路,并不会出现不安定的感觉,但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执念的朋友还是需要谨慎选择。       偏高的重心也是LEBRON系球鞋的一大共性,由于中底科技的变化,相较于正代Soldier的重心有所降低。但对于速度型的后卫球员来说,这双Nike LeBron Soldier 13可能与你球风的匹配度并不高。而对于锋线球员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会影响实战效果。     底纹回归传统 耐磨性能有所保证 依旧是外场的不错选择   • > 我们喜闻乐见的人字纹处理方式再度回归,人字纹始终是最适应大众需求的底纹,特别是外场。许多针对于内场需求进行的设计,在外场的表现总是不尽人意,因此,对于Soldier来说这或许才是它最好呈现模式。人字纹的抓地表现不用笔者赘述,外底的切割处理也为勾勒出了气垫的形状。搭载XDR耐磨橡胶的该鞋款,在外场的表现也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场地需求,总体来说,该鞋款仍旧会是外场实战的不错选择。     • > 相较于前几代,Nike LeBron Soldier 13曝光率相对较低。至于需不需要更换新款,如果你现在的主力鞋款是Nike LeBron Soldier 12,那么你可能并不需要进行更换。严格来说,自Nike LeBron Soldier 10以来,该系列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状况,他们之间的表现并没有这明显的差别,维持一个固定的水准才是Nike LeBron Soldier 13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对其外观十分买账,那么你大可尝试一下,可能它给你的感受不会让你眼前一亮,但是它绝对不会让你十分失望。你穿上它的那一刻便会知道,没错,这就是Soldier。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发售价1199元的Nike LeBron Soldier 13的平均售价在800元上下,这个价格几乎与前代持平,该作在缓震以及抓地性能的调试上有着不错的效果,不意外其价格仍有着一定的下降空间。笔者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在Soldier系列中挑选,不妨根据自己对于外观的喜好,我个人会更加推荐前作。而如果是在同价位的鞋款中做比较,如果你有较高的外场实战需求,那么它仍会是你不错的选择。         购买建议: 1.正常尺码购买即可 2.适合于锋线球员 3.后跟缓震表现出众 4.绑带处有着良好的包裹性 5.可应对大多场地条件  
    2019-10-20 19:56:09
  • Nike Kobe AD NXT FF
        • > 去年夏天,Nike Kobe AD NXT 360的上市让我们见识到了后科比时代Kobe NXT系列在发展方向的转变。更强调设计理念的全新鞋款,并没有带来如视觉上一般令人惊喜的穿著体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品牌在该系列中注入的创意,以及基于实战进行的尝试。这也让笔者,对其续作变得额更加期待。于今年夏天推出的Nike Kobe AD NXT FF,和它的名字一样,将Flyknit 360科技替换成了与Air Jordan 33上首次进行尝试的FastFit快速系带技术。       这样言简意赅的命名方式很好的将自己的最大特点展现给了大家,Air Jordan 33 SE的成功尝试,证明了FastFit科技可以很好的适应人们的实战需求。FastFit与React科技的组合,也十分值得期待。下面,让笔者为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该鞋款的穿着体验吧~     足面包裹出众 支撑性能表现合格 中高帮鞋型设计   • > 我们先来看到鞋面,Nike Kobe AD NXT FF看似采用了半透明的蝉翼鞋面的处理,实则只是在仿麂皮材质外侧增加了一层织物面料。因而鞋面的强度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可以给双脚带来不错的贴合感。在运动过程中,这样轻薄的鞋面处理方式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当我弯折前掌的时候,不会感到鞋面所带来的压迫感。该鞋款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宽,亦或者是偏窄。因此,在我们选择尺码的时候只需要按照我们平常习惯的大小去选择就好,实在担心的朋友可以去店铺试穿一下,毕竟该上市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不过,最好以篮球袜为标准进行试穿哈。   Swoosh使用了QUADFIT网面材料 FastFit系统可以很好的锁住我们的脚面,为整个足面带来出色的包裹效果。整体贯彻轻薄简约的设计理念的Nike Kobe AD NXT FF,在鞋舌处加入适当的填充。当拉紧替换后,也不会出现对于脚面的过度压迫。   • > 鞋帮处的绑带设计,也是我们看到该鞋款在视觉上所带来的最直观的单元。久违了的中高帮设计可以对脚踝产生不错的束缚作用,对于灵活性的牺牲并不大。不过,我仍是不建议大体重的内线球员选择这双鞋,一是因为鞋款本身材质的限制,二则是因为尽管采用了额外的加固设计,但该鞋款对于脚踝的支撑效果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内侧部分的,鞋款并没有在这里进行材料的着重补充,外部的支撑条更多的是针对踝关节以上进行的保护。       相较于Nike Kobe AD NXT 360,作为续作的它,全面提升了鞋面自身的强度,让原本概念化的鞋款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战需求。这样的加强很好的弥补了前作的遗憾。     React回弹亮眼 反馈效果不俗 黄色为Cushlon科技,红色为React单元   • > Nike Kobe AD NXT FF在中底处使用了React + Cushlon的组合,在全掌React的下方垫上了一层Cushlon材质。我们也不难理解这样的处理方式,Adapt BB亦是用Cushlon材质对中底的电子元件进行了包覆,这显然是一个针对稳定性进行的调试,FastFit单元的存在为该鞋款的中足支撑效果提供了保障。   FasiFit的使用让鞋款并不轻质 脚感来看,该鞋款的缓震效果更符合轻体重选手的需求,对于大体体重的球员来说,偏硬的脚感在缓震表现上会稍显不足。React的回弹表现得到了良好的发挥空间,在突破时灵敏的反馈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蹬地以及加速,从而完成技术动作。   • >Nike Kobe AD NXT FF是一双十分契合突破性后卫或前锋的鞋款,鞋垫前端的类磨砂处理,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足部打滑现象的发生。但由于外底并没有进行特别的延展处理,对防侧翻模块有着执念的朋友还需要注意这一点。整个鞋款在运动过过程中带来的表现还是比较扎实的。     为室内场地而生 抓地力仍是优势所在 需要在抓地与耐用之间取舍   • > 与前作相比Nike Kobe AD NXT FF并没有采用同样突出的球状处理,反而是有着一个轻微的内陷。无数颗粒状的设计构成了整个外底,在室内场地的抓地力可圈可点。这也延续了Kobe系列的一贯风格,对急停等有着较高抓地力需求的动作,可以提供不错的支持。       但是,笔者真的不建议大家选择该鞋款在室外场地进行运动,塑胶场地也算在内。它的耐磨表现并不支持它长时间。在粗糙的场地环境下使用。如果你身边只有水泥场地,或室外球场,那么,它或许不是你的好选择。室内为主的朋友,大可按照自己的着用需求进行选择。     • > 和Nike Kobe AD NXT 360相比售价下调后的Nike Kobe AD NXT FF显然有着更加出色的性价比。很多后卫球员对于Kobe系列的球鞋总是会有着一定的选择倾向,该鞋款也会是不错的选择。发售价1399元的它,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上稍显乏力,因此,我个人还是推荐对该鞋款感兴趣的朋友稍作观望,毕竟上一代如今已经可以用不到800元入手。或者在双十一的时候,在看看能否有着一定的降幅。总体而言,该鞋款还是可以入手的,特别是对于科蜜来说。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发售价1399元的它平均售价在970元上下,这样的价格也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特别是对于尝鲜者来说尤是如此。Nike短促的产品周期,绝不是操之过急,或者说对于回归仅仅一年的他们来说,用产品测试消费者的需求,是最好的方式。   • >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及看法?或者你已经购买了该鞋款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一下吧~     购买建议: 1.正常尺码购买即可 2.适合于小体重的后卫以及前锋 3.出色的场地感更适合突破 4.建议在室内着用 5.建议在价格更低时入手
    2019-10-14 19:26:19
  • Air Jordan XXXIV
        • > 在上周,我们用《Air Jordan XXXIV不再是谁的影子》一文,用我们自身以及Gentry Humphrey角度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这双史上最轻的Air Jordan正代战靴。从人们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改作的设计人们是颇为买账的,至少在外观这一关上,它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作为一双篮球鞋,它的性能才是重中之重。自上周四到现在,笔者本人也频繁的着用了该鞋款,从运动状态以及日常着用的状态下对其进行了一个密集的高强度测试。想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关于该鞋款的穿着体验。根据我自己的实际感受,为大家在球鞋的选择上提供建议。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本期的实战分享吧!     够轻, 但它够强吗? 可以直观感受到的轻质   • > 在该鞋款曝光之时,所面临的第一个质疑便是:鞋面的强度。其实也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虑,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它的代言人——Zion Williamson。这位新科NBA状元最大的特点无疑是他野兽一般的身体素质,以及中锋级别的骇人体重。而这样的特点,几乎是与轻质球鞋的属性完全相悖的。我们可以从之前主打轻质的球鞋中,提取一些共同点:鞋面用料少,中底配置简单以及稳定性的不足。也正是带着这样的怀疑,我更有侧重点的对该鞋款进行了测试。   鞋面包裹性能表现惊艳   • > 首先,我们来说鞋面的包裹以及支撑效果,在实战过后,它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Air Jordan XXXIV的鞋面没有给我任何不安定的感受。当你亲手拿到该鞋款的时候,你便会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张有着极强透光性的鞋面,有着不错的韧性以及强度,从视觉上,其与Nike KD 12所采用的外层材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实际上Air Jordan XXXIV取消了鞋面的部分内衬,但却在关键部位进行了着重的加强。除去踝部以及前掌外侧热印的加固单元以外,该鞋款在前掌内侧亦加入了一个额外的皮质模块。与其介绍材质的搭配,不如用我本人给大家做个参考。 我的体重在86KG左右,在突破蹬地以及折返的时候,鞋面都可以紧贴我的足部,没有过度形变的出现。鞋舌的贴合感与后跟至中足的踝部支撑模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撑系统,它的包裹表现真的出乎了我的意料。 踝部的支撑模块(红线)填充饱满   • >我的体重对于大部分人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因此,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双除大体重中锋之外均可着用的球鞋。由于出色的包裹性能,在选择该鞋款的时候一定要偏大半码,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脚型都是这样建议的。        我在活动现场询问了其他参与其中的体验者,这是大家给出的共同答案。鞋款在左右向有着足够的空间,它的偏小来源于内场,后跟的厚实填充占据了一定的鞋靴内部空间。其在踝部的支撑效果是可以满足大多球员的需求的,灵活性的内线也是如此。在强度这一关,Air Jordan XXXIV并没有因为它的轻质而妥协,反倒是我近期穿过的鞋款中,较为满意的一双。     Eclipse Plate 科技 体验如何? 抗扭性能出色   • > 应用在球鞋中的新科技总是会引起人们极强的好奇心,而Air Jordan XXXIV也正是如此,Eclipse Plate科技的加持备受人们的期待。由FlightSpeed Plate演变过来的它,采用了更加轻质的Pebax材质打造,这也是它轻质的秘密,将中底掏空后,能否满足人们的稳定性需求才是关键所在,显然,这里也是过关的。其出色的抗扭转性能,杜绝了中底对折的可能性,让着用者更加安心。但是,该鞋款的第一个让我感到不适的地方也正是于此。   足弓会有压迫感 Eclipse Plate在提供足够支撑性能的同时,会对足弓产生一定的压迫感,我的脚型并没有明显的偏宽,但仍会感到不适,宽脚的朋友的酸胀感会更加明显。这样的异物感在日常穿着中也会出现,反倒是活动一段时间后会得到缓解。 • >Eclipse Plate单元在带来不俗的支撑效果的同时,对脚型的要求更加严格,进一步压缩了足弓的空间。所以,大家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日常需求下,穿着非篮球袜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不适感。但如果你是一个典型的宽脚,那么你真的需要去试穿一下再做决定。否则,它突出的支撑效果会成为让你苦不堪言的症结所在。     Zoom Air 的脚感 真的有所提升? 前掌Zoom Air脚感澎湃   • > 官方在Eclipse Plate的介绍中提到,该模块可以使气垫单元能够无约束地压缩和形变,从而提升穿着体验。从我实际的体验来看,与Nike AlphaDunk同样采用超大的Zoom Air的该鞋款,真正发挥了这块超级气垫的作用,达到了我最开始对于该科技的需求。和传统的后卫鞋款相比,Air Jordan XXXIV的重心并不能算低,这也是使用这一气垫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不过,该鞋款的场地感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突破加速时,可以给予我澎湃的反馈效果。这也是它给我最大的惊喜,该鞋款对于前掌Zoom Air调试是十分亮眼。   后掌的Zoom Air感受不明显 不过,与前掌相比,其后掌的Zoom Air所带来的感觉并不明显。我甚至和特意的确认了一下,这块Zoom Air单元是否存在,这是首次体验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 • > 但在实际运动中,并不会感到后掌有偏硬的脚感(毕竟有着一个Zoom Air单元)。只是在后跟着地的特殊状况下,它真的稍显乏力,至少对于我本人来说是这样的。我个人对于球鞋的后掌是没有特别的缓震需求的,我之所以不建议大体重中锋球员着用该鞋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相较于缓震,Eclipse Plate下方的这块后掌Zoom Air无疑是为回弹性能所服务的。     耐用性 是否过硬? 外底纹路较浅   • > 从我这几天的穿着状况来看,Air Jordan XXXIV是一双不折不扣的内场鞋。重新启用人字纹的该鞋款在优质的室内以及沥青地面的抓地表现很出色,它可以很好的应对我的急停以及启动需求。在发力时,其也延续了该鞋款的稳定表现。 而我本人对于其耐用性的怀疑,源于两个细节:1.该鞋款外底的纹路较浅。2.中底以及鞋面很快出现了明显的褶皱。 • > 先说前者,对于人字纹的优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而根据我们的穿着习惯来看,最容易损耗的部分是前掌的内侧。该鞋款在这一部位的纹路,明显要比其他地方更浅,对于以外场为主的朋友来说,它的耐磨性能会显得有些薄弱。我们测试的这双「Bred」配色并没有使用XDR耐磨橡胶,因此,我更加不建议大家频繁的在外场着用该鞋款。   Air Jordan IV到Air Jordan XXXIV的传承   • > Air Jordan XXXIV的出现,的的确确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惊喜,史上最轻的Air Jordan正代也绝对不是所谓的噱头。它极具整体性的轻质脚感,对于运动型的球员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武器,在主打轻质的同时,并没有出现外强中干的表现,反倒是包裹性能成为了它最大的亮点。总体来说,Air Jordan XXXIV从实战的角度上来考虑,它形成了自己的辨识度,并有着自身名明确的优势,它会成为后卫以及前锋球员的不错选择。而最轻的它,能否成为最强的正代实战鞋,这还需要长时间实战的检验,至少,在它前面还有着Air Jordan XXXII这座大山。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么样的疑问?在你眼中哪双鞋才是最强的正代实战鞋款?不妨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疑问以及观点。   购买建议: 1.建议偏大半码到一码购买 2.适合于全能型的后卫以及前锋 3.前掌脚感澎湃,反馈出色 4.更适用于优质的场地条件 5.包裹性能惊艳,稳定性强
    2019-09-18 19:38:11
  • Under Armour Curry 3Zer0 III
                • > 史蒂芬·库里对于Under Armour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和他的Curry系列也可谓备受关注。作为全联盟最好的射手之一,他脚下的球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许多投手的首选鞋款。2017年,Curry系列迎来了自己的新成员——全新的Under Armour Curry 3Zer0,由于设计理念的相似,该鞋款也曾被人误当作Curry 3.5。       和我们知道的那样,Curry系列的正代鞋款自上一代开始迎来了转型,取消了高帮的设计方案以方便配搭护踝,但Curry 3Zer0则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响应正代的迭代方式。近日,全新的Under Armour Curry 3Zer0 III正式发布,售价也来到了历史新低。该作在外观上彻底颠覆了先前的设计语言,而这也使得我们更加期待它的实战表现。下面,就由笔者与大家分享一下该鞋款的实战体验吧!         < ▆▆▆▆ > 包裹&支撑 超低帮设计解放脚踝   鞋帮高度低于踝关节   • > 从外观上人们最直观的能感受到的便是鞋帮高度的降低,低帮鞋款无疑是当下篮球鞋的设计主流。随着Under Armour篮球阵营的不断扩大,特别是HOVR系列的涌入,Curry系列也可以进行更具针对后卫需求的调试。这双鞋Curry 3Zer0 III的鞋帮位于我们的踝部关节以下,如果你是Curry系列的忠实粉丝一定对这样的改动不陌生。这一设计将球鞋对于脚踝灵活性的影响进一步降低的同时,给予了着用者充足的空间去佩戴护踝,以保护自己的脚踝。   尽管采用了降低鞋帮高度的手法,该鞋款的踝部支撑却没有给人以不安定的感觉。适当的填充以及鞋帮处的缓冲强化设计,保证了穿着的舒适性与保护性。不佩戴护踝的状态下,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支撑需求。     踝部的处理方式更注重灵活性    • >再看到鞋面,该鞋款选用了镂孔合成皮革材质打造鞋面,从穿着脚感来看,该鞋款的透气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笔者于室外进行测试时,选择了偏厚的毛巾袜,在两个小时左右的实战后并不会感到闷热感。鞋面在横移或进行大幅度动作的状态下,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偏移。整个鞋款的鞋楦属于正常的范畴之内,即便半内靴式的设计并不会使脚面产生压迫感,因此不需要刻意的偏大半码选择。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一定要选择高于鞋帮高度的球袜。2.鞋面材质较容易出现褶皱,会对外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介意的朋友请谨慎选择。       < ▆▆▆▆ > 中底 Micro G表现中规中矩   再度回归的Micro G   • > Micro G中底的回归,让人们找回了熟悉的脚感。搭载该项中底科技的Curry 3Zer0 III,在实战中的表现中规中矩,并没有给我带来意外之喜,但无疑它是可以满足我的正常穿着需求的。该鞋款的场地感在实战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在突破过程中,足部力量的过渡十分顺畅,中底所提供的反馈效果能为突破提供一定的助力。   体重较低的朋友无需担心   • >在缓震性能上,Micro G所带来的脚感只能用合格来形容,但考虑到Curry系列主要的受众人群,它所给予的吸震效果仍可以适应轻量级的后卫球员的需求。笔者曾在Spawn Low的评测中提及Micro G在缓震性能上进行了调试,但在Curry 3Zer0 III中我们能感觉到品牌侧重点的不同,为了让后卫球员在场上更加灵动,该鞋款的中底调试更加偏向反馈性能。345g上下的重量,也正印证了品牌的对于该鞋款轻质化的定位,十分适合灵活型的后卫着用。       < ▆▆▆▆ > 外底 抓地力优于正代鞋款   鞋底纹路回归简单   • > 人们对于Curry 6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了其外底的调试上,该鞋款的外底也确实更适合在优质的室内场地中着用,在浮尘较大的粗糙外底环境下,Curry 6并不会是一个出色的选择。而这双Curry 3Zer0 III的外底纹路则是回归了传统,纹理较深的人字纹更适应人们在外场穿着,在测试过程中,该鞋款的有着出色的制动表现。当我们在横纵方向进行发力时,其出色的抓地表现令人满意。外底延伸出来的防侧翻单元,也使得我更敢于做动作。Curry 3Zer0 III的外底组合在设计上并不新意,但正是这样的经典组合为实战性能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我本人对于这样的构造是颇为买账的,这样的组合可能不适合用来讲故事,但一定是实战党的最爱搭配。       3Zero0 III会成为转型的信号吗?   • > 总体而言,Under Armour Curry 3Zer0 III相较于前作更加符合我的个人需求,特别是从颜值的角度出发,这样速度感十足的简约理念更像是一双Curry风格的球鞋。支线鞋款随着正代球鞋改变设计思路从来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在延续设计主旨的前提下,进行了更符合大众需求的调试。而且该鞋款在售价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下调。749元的售价,也来到了Curry全系列的最低谷,而它的实战表现却并没有因此而打折扣。       这使得它的性价比尤为突出,在二级市场也有了进一步降价的空间。售价的下降并不是品牌弃用该系列的信号,而是将它的定位更加明确化,与正代签名鞋进行更显著的价格分层。相较于上一代899元的发售价,150元的降价幅度让它进入了更加合理的价格区间。     明确的定位让Curry 3Zer0 III锁定了自己的目标人群,加之不错的外观设计,相信它会是学生党们不错的选择。     • > 如果你是一名库里的粉丝,但由于Curry正代相对偏高的售价而迟迟没有购买,那么它会是你不错的选择。这一代Curry 3Zer0 III给予我的穿著体验更像是当年的Spawn Anatomix,其作为Under Armour最成功的团队系列鞋款在品牌树立篮球市场口碑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少我是因为它的出现,才真正关注到Under Armour整条篮球线的。       关于该鞋款你还有着什么样的疑问?亦或是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买建议: 1.建议按照正常尺码 2.适合于轻量级的后卫球员 3.抓地力出色 4.可以满足外场的穿着需求 5.脚踝灵活性强      
    2019-09-09 19:20:45
  • adidas Pro Bounce 2019
        • >每个人对于实战鞋款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的偏好,由于技术特点,身高体重的不同,会形成迥异的球鞋需求。人们总会在购买鞋款之前,去通过他人列举出的榜单来帮助自己挑选适合的鞋款,而这些榜单之间的交集,也正表达着大众的认可。2018年一双Pro Bounce 2018,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兼具性能、性价比以及外观设计的该鞋款,帮助Bounce与adidas完成了口碑上的逆袭。今年疯狂三月前后推出的的那双adidas Pro Bounce Madness 2019凭借着前作超高的热度,也引发了人们密切关注。       而本期实战评测,我们为大家带来的这双adidas Pro Bounce 2019,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统续作。它是否能延续前作的出色表现,或者在adidas D.O.N. Issue #1横空出世后,它又能否坐稳adidas性价比一哥的宝座。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本期的实战评测吧。       < ▆▆▆▆ > 中底 回归主流稳扎稳打   主流的Bounce应用,场地感优秀   • > Bounce科技的回归,是adidas在近两年一直尝试的事情。真正让我们意识到如今的Bounce已经完成蜕变的鞋款,正是那双惊艳的Pro Bounce 2018。相较于前作夸张的纹路设计,本作则是回归了简单的设计语言,我们仅能在后跟处看到一些Bounce的纹路。这使得其在视觉上的运动感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稳重感。在实际穿着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整个鞋款的重心是比较低的,前掌部分的Bounce相对较薄,这为其提供了更强的场地感。在突破进行蹬地时,前掌可以提供适度的回弹效果,我们能更直观的感觉到地面,以提升足部力量的传导效率。   Bounce的侧重点从来都不会是有益的缓震性,adidas也在逐渐通过中底材质不同来对球鞋进行功能性的分类,与2018相比2019的中底调校更为扎实。 中足的TPU支撑托盘被取代   • > 除去夸张的中底设计,Pro Bounce 2018还有着一大特点,就是其中足处的TPU托盘。这一设计在本作中被取缔,采用了adidas篮球阵营最常见的上翻中底设计进行替代,同时宽大的外底设计也得以延续。因此,尽管没有外置的支撑模块,但中底的抗扭转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且中底的弯折点出现在中后部。通过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来提升鞋款的稳定性,这样的中底设计已然是adidas的常规操作。       < ▆▆▆▆ > 支撑 踝部支撑强劲   更加注重保护性的鞋帮设计   • >Pro Bounce系列作为如今adidas主推的团队鞋款,共推出了高低帮两个版本,本次我们评测中选择的为高帮版本。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该鞋款的鞋帮又一个内收的处理。系紧鞋带后,鞋帮内部的填充单元可以紧贴我们的踝部,对脚踝起到出色的固定效果。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鞋帮的高度限制,降低了整个鞋款的灵活性,会感觉到鞋帮对脚踝的束缚感。由于adidas篮球代言人矩阵的构成,整个签名鞋阵营以注重灵活性的后卫鞋款为主。因此,用团队鞋款来补足内线球员的需求则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鞋款的鞋码相对偏小,建议大家偏大半码或一码购买。同时鞋楦并没有明显的偏宽,甚至会稍微感到有一些压迫脚面,因此如果没有试穿的条件,选择偏大的尺码。     皮质版本延展性相对薄弱   • >看到鞋面,这款为篮球世界杯打造的版本,采用了皮质面料打造鞋面。也正因于此,受限于面料的延展性,当在我们弯折前掌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程度压迫脚面的情况。不过从官方释出的图片来看,该鞋款并不会将皮质作为主打面料。不考虑面料的影响,该鞋款的鞋楦也是偏窄的,脚面比较低平。因此,高脚背宽脚长的朋友,会感到些许的压迫。与adidas D.O.N. Issue #1的尺码进行比较更为明显,相同的尺码Pro Bounce 2019会相对偏小。       < ▆▆▆▆ > 外底 抓地性能出众   多向外地纹路制动效果明显   • > 该鞋款的外底,是让我最为惊喜的。为了进行对比测试,在本次实战评测的过程中我特意将adidas D.O.N. Issue #1带来进行了比较。在我进行变相,折返以及加速时,Pro Bounce 2019都有着出色的表现。特别是蹬地的时候,其在这方面的表现是明显优于米切尔一代的,值得一提的是,该鞋款的外侧人字纹并没有采用横向的处理方式,有着一定倾斜角度的粗纹,让我的发力更加充分。     • >正如上文所说,笔者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双适用于内线以及锋线球员的球鞋。相较于上一代的惊艳,Pro Bounce 2019并没有十分亮眼的表现,总体设计稍显保守,但这也是一种更趋向功能性的改动。如果你是一名内线或者力量型锋线球员,且想尝试一下Bounce的脚感,Pro Bounce 2019会是你不错的选择。769元的官方售价,在大面积铺货后也会进入一个更具性价比的价格区间。低帮版本729元的售价与adidas D.O.N. Issue #1相差无几,尽管价格相似,但两双鞋在塑造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前者的重心更低,更稳定,后者则是在脚感上更加出色。二者通过不同的调试,展现了Bounce的可塑性。       总而言之,Pro Bounce 2019依旧有着不错的实战表现。在adidas D.O.N. Issue #1面市后,补充了中端实战市场,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购买建议: 1.建议偏大半码或按照正常尺码购买 2.适合于锋线及内线球员 3.场地感出色 4.抓地力优秀 5.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
    2019-08-12 18:14:08
  • 谁说中锋球鞋后卫不能穿?
          • >作为当今联盟的第一中锋,「大帝」恩比德早已经在赛场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攻防两端恩比德都展现出了超强的统治力,人们对于他球鞋的期待也就陡然提升。继去年签约Under Armour后,关于这名超级中锋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尽管目前还没有拥有自己的签名鞋,但是恩比德代言的球鞋依旧有着很多看点。在今年中国行期间发布的Under Armour HOVR Havoc 2也正式成为了他的钦点战靴,相较于上一代在外观上有着不小的改变。搭载HOVR科技的篮球鞋款,也随之迈入了下一个阶段。本期评测栏目,就让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双战靴的穿着感受吧_     < ▆▆▆▆ > 中底 场地感大于缓震   更适用于突破选手的中底调校   • > Under Armour HOVR Havoc 2的中底搭载了HOVR缓震技术,有着很好的回弹性,这种脚感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那是一种软硬适中的回弹感受。穿上这双球鞋系紧鞋带后,我们迫不及待地用力踩了踩这双战靴,HOVR缓震技术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和初代一样,该鞋款依旧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在双脚适应后HOVR可以满足人们的缓震需求。在突破启动的瞬间,中底受力之后有着极佳的反馈响应力,整体的回弹效果比较明显。整个鞋款有着一个前倾式的效果,出色的场地感相结合,更适用于相对灵活的球员们。同时,该鞋款在重量上也较为轻质,也为其灵活性提供了保证_   对于以场地感为优先级的球员来说,HOVR Havoc 2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底的回弹性能表现不俗。           < ▆▆▆▆ > 支撑 包裹紧实脚感贴合   鞋面包裹出色,贴合感强   • > 我们再看到鞋面,该鞋款最大的优势便在于鞋面的包裹性能。HOVR Havoc 2的鞋面采用的是模塑织物技术打造,有着很好的舒适度以及透气性。在笔者每次两小时左右的实战过程中,足部不会感觉到过于闷热。特殊的鞋舌结构搭配半靴式的衬里设计,可以更好的将足部锁定在球鞋之中,避免在激烈的运动中出现足底打滑的情况。Under Armour HOVR Havoc 2的包裹感不错,鞋面整体的贴合感松紧适中,有着很好的舒适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鞋款的鞋码相对偏小,建议大家偏大半码或一码购买。同时鞋楦并没有明显的偏宽,甚至会稍微感到有一些压迫脚面,因此如果没有试穿的条件,选择偏大的尺码。       中帮设计兼具保护和舒适   • >Under Armour的团队鞋款素来并不只局限于一个位置的球员,HOVR Havoc 2也是如此。中帮设计的该鞋款为后跟预留了一定的活动空间,鞋帮处的厚实填充为其包裹性提供了保障。在系紧鞋带的状态下,可以给踝部提供不错的包裹性能 _       < ▆▆▆▆ > 外底 抓地表现稳定   丰富的外底纹路提供稳定的制动性能   • > 球鞋的外底抓地力如今越来越被大家所看重,高强度快节奏是现在篮球运动发展的一大趋势,球鞋良好的抓地力可以更好保护球员避免运动损伤,Under Armour HOVR Havoc 2的外底采用的是经典的人字纹以及一段段细小的长条图形组成,整体的抓地力表现十分出众,在室内的评测过程中整体的抓地力表现十分稳定。在做一些急转急停的动作时,球鞋的外底可以十分稳定的「吃住劲」,强大的摩擦力可以让球员更好地投入到激烈的比赛当中。中足搭载了TPU承托片设计,可以很好的提升足底的支撑,在做一些横向移动的动作时,可以更好的保持球鞋的稳定性_     • > 总得来说,HOVR Havoc 2在延续前作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灵活性。这也是Under Armour在团队鞋款上的诉求,Curry系列很好的为后卫球员提供了选择,Havoc系列则更像是对于整个代言系列的一个补充。相较于上一代,该鞋款在外观设计上拥有了自己的辨识度,并给予了更加充足的配色创意空间。品牌何时会为恩比德推出签名鞋款尚且是一个未知数,HOVR Havoc 2会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品牌可以在它的身上进行更多的尝试。或许,在它身上我们已经能看到一双其签名鞋的雏形,作为次时代中锋的代表,我们显然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来定义它。       你认为恩比德的签名鞋款会有着怎样的特点?你期待怎么样的元素出现在他的签名鞋上?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买建议: 1.建议偏大半码到一码购买 2.适合于锋线球员 3.场地感出色 4.抓地力优秀,适用于各种场地 5.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    
    2019-07-30 18:35:09
  • adidas D.O.N. Issue #1
              • > 在开始本期评测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下班回到家中后,我妈妈一脸兴奋的对我说道:「你这双鞋,是不是蜘蛛侠啊」。看着她手指向的方向,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也是让我真正意识到这双adidas D.O.N. Issue #1有多特别的一个小插曲。言归正传,早前关于Donovan Mitchell的负面言论,而他的首双签名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心者利用媒体抹黑公众人物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至于被带节奏的人们,更多的希望大家可以理智的看待这样的事件。       说回球鞋本身,去年圣诞节与我们首次见面的adidas D.O.N. Issue #1终于在半年后迎来了正式的发售。作为adidas篮球阵营的新成员,它又能否形成自己的独有的辨识度亦或是卖点呢?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本期的实战评测,听听笔者是如何评价它的吧_     < ▆▆▆▆ > 中底 调试出色的Bounce   宽大的外底设计   • > 笔者对于这双adidas D.O.N. Issue #1的第一印象,便是它夸张的外形以及不像是后卫鞋的重量。它特别的外形主要来源于其硕大的中底,没错这里就是要用硕大来形容。做一个简答的对比,笔者选择的这双44码的adidas D.O.N. Issue #1,外底比46码YEEZY BOOST 350 V2要更长。而这也是现在adidas篮球鞋的一个大趋势,这样宽大的大底在adidas Marquee BOOST也得以体现。其在实战中不俗的表现还是收到了很多人的好评,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增强了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在内侧也进行了一个上翻处理,以此保证了整个鞋款的稳定性_   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扎好马步的人,你很难使其失去重心一般,D.O.N. Issue #1正是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Bounce中底软弹均衡   • > 让我意外的是,该鞋款并没有因此失去灵活性,球鞋偏重的重量对于我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小体重的后卫球员还是会有着一定的影响,毕竟球鞋的自重摆在这里。在笔者看来,其坚固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全掌Bounce科技的选用。该作对于Bounce科技的调试是我近期穿过比较满意的一双,以回弹为招牌的该科技,在延续自己标志性设计元素的同时,通过用料的增加也可以满足日常的缓震需求_   举个例子,就好比一个体重偏大的人,很难忽视缓震的重要一般,D.O.N. Issue #1则是更侧重回弹的感受。     • > 但至少,在我后掌落地的时候 ,是可以感觉到中底的软弹的。说实话,由于偏好原因,Bounce向来不是我选择球鞋的最佳选项,但D.O.N. Issue #1却让我感到了惊喜。尽管材质不同,但其与Harden Vol.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牺牲重量来提升脚感,这样的尝试就我而言是很成功的,这也是我近期将它推荐给身边朋友的重要原因_     < ▆▆▆▆ > 支撑 鞋楦偏大填充饱满   将鞋带穿至末端鞋带孔,可将踝部包裹最大化   • > 尺码偏大,是D.O.N. Issue #1所存在的一个现象。平常穿着44.5码的我,选择了44码。该鞋款的整个鞋楦是偏大的,不过最多只用偏小半码购买。这大致有两个原因:1.前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宽或是偏长。2.后跟填充用料十足。这里最需要提及的便是后跟处的四块填充单元,该鞋款的后跟在原有的厚实填充上,进一步的提升了鞋帮对于踝部的保护性能,与后跟处的内置TPU形成了双重保护。使得这双超低帮设计的球鞋,有着令人满意的脚踝保护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着用时一定要将鞋带穿至最末端的鞋带孔中,这样才能让包裹效果最大化。不过对于有佩戴护踝习惯的朋友来说,会显得有些苦恼_   侧向蹬地时整个鞋款较为稳定   • > 鞋面的包裹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传统网布面料的使用并没有带来太多的亮点,但与该鞋款的整个设计风格十分吻合。同时在鞋头部分,该鞋款还采用了一个大面积的热熔加固设计,以此在运动中保护我们的脚趾。我个人的技术特点会在进攻中频繁使用后撤步,在我侧向蹬地时,并没有出现不安定的感觉。中底内外侧的上翻设计,以及橡胶单元的加持,让该鞋款的支撑效果更具整体性。_   D.O.N. Issue #1有趣的一点在于,尽管它的外观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但总体的脚感却十分传统。作为adidas阵营的第四款现役后卫签名鞋,它更像是一双个性十足的团队鞋款。           < ▆▆▆▆ > 外底 抓地效果出众   蛛网式人字纹抓地力出色   • > 最后看到该鞋款的外底部分,当我第一次看到D.O.N. Issue #1的外底的时候,我脑子里最先闪现出的想法就是——稳了。这样具有较强硬度的人字纹,几乎是外场神器直接划上了等号。我先后在室内及室外对其进行了测试,它的表现印证了我在尚未穿着时的反应是正确的。在我常去的一块刷漆沥青球场上,该鞋款可以带来优秀的制动效果,虽然该鞋款的鞋底比较容易吸灰,但在穿着一段时间后,这样的问题也迎刃而解_   耐磨性能无需过多担心   • > D.O.N. Issue #1在人字纹的处理上还加入了一下细节,相较于传统的人字纹设计,该鞋款的人字纹夹角更加聚拢,并有着一定的弧度,如同蜘蛛网一般,连结在一起。从而升级了人字纹的密度,成为了其优秀抓地性能的保障。再看到耐磨性,在几场的实战下来后,该鞋款的外底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磨损,因此,大可不用考虑耐磨性能对耐用性的影响_     • > 总体来看,D.O.N. Issue #1是一双全面的签名鞋款,它有着自己的优势,同样也有着一些不足。人们对于重量和缓震效果的需求是不同的,笔者个人的穿着感受也只是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但它无疑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球鞋,其本身作为签名鞋的属性与稳定的球场表现,都让它成为了人们实战的不错选择。699元的发售价所具有的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更不必说二级市场与店铺活动的进一步降价,它有着超过售价的出色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向大家推荐这双全新的蜘蛛侠战靴。       对于adidas D.O.N. Issue #1你有着怎样的看法?或是关于他你还有着怎样的疑问?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吧_   购买建议: 1.建议偏小半码到一码购买 2.适合于锋线及力量型后卫 3.中底脚感软弹适中 4.抓地耐磨优秀,适用于各种场地 5.性价比超高          
    2019-07-23 18:45:07
  • Nike Zoom Freak 1
     • > 距离Nike Zoom Freak 1正式发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这双被人们称作「字母哥」1代的Nike签名鞋家族新成员,自其曝光起便备受人们关注。「MVP战靴」无疑是人们在提及它的时候,最喜欢加上的修饰词语。然而,无论我们为它附加了怎样的头衔亦或是期许,它始终只是Freak系列的第一个作品。更倾向于试水性质的该鞋款,在设计上还是稍显保守,当然,这里并不是在讨论它的外观设计。在笔者入手该鞋款之后,共进行了包含全场以及半场在近10场强度不同的比赛,对其进行了一个相对较为全方位的评测。下面,就让笔者和大家分享一下该鞋款的实际穿着体验吧_     < ▆▆▆▆ > 中底 后掌反馈明显   双层Zoom Air脚感明显   • > 笔者本人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科技控,自然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中底的缓震单元上。在首双签名鞋中应用双层的Zoom Air单元,还是能看出品牌在细节上的把控。在实际穿着中,以笔者84公斤的体重,可以明显感觉到后跟处所带来的缓震以及回弹效果。尽管与KD 12的脚感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还是要明显优于之前搭载后掌单Zoom的实战鞋款。该鞋款给人以更加踏实的感觉,没有中底的隔断,也是造成同样是搭载双层Zoom Air的二者有着较大脚感差异的原因。仅评价后跟的调试的话,该鞋款的表现是十分不错的_   如果说KD 12的缓震效果更靠近足部,那么Freak 1就是更加贴近地面。     前掌相对单薄   • > 而没有搭载缓震科技的前掌,有着更加明显的优缺点。优点表现在其出色的场地感,整个鞋款的重心偏低,在我们前踏的时候,足部力量的过渡比较自然,这便得益于其相对贴地的大底设计。然而由于该鞋款在前掌并未加入缓震单元,这导致了与澎湃的后跟相比,其前掌会给人以单薄的感觉。Freak 1在中底单元的表现,有着一定的区分度,于Nike整个中端鞋款矩阵中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标志_     < ▆▆▆▆ > 支撑 踝部效果超出预期   后跟的调试更加成熟   • > Nike Zoom Freak 1在外观上最具辨识度的就是这个硕大的反向Swoosh,虽然「勾子一反,倾家荡产」这句话在这里并不适用,但这样的设计仍旧颇为吸睛。好在,它并不是一个为了噱头而诞生的样子货。整个鞋款使用了三块上翻的支撑单元,其中两处位于后跟处。与后跟处内置的TPU材质相结合,形成了双层的后跟加固。特别是在系紧鞋带之后,效果尤为明显。作为一双低帮鞋款,Nike Zoom Freak 1对于我们踝部的支撑超出了笔者之前的预期,有着较高的水准。该鞋款把设计亮点集中在了后跟处,在满足字母哥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辨识度_   上翻的中底与绑缚设计   • > 这里有些奇怪的是,Nike Zoom Freak 1似乎将自己的重心倾斜在了后跟处一般,对于前掌塑造就显得有些普通。该鞋款的前掌包裹性能,主要来源于鞋带孔处的绑缚设计以及从大底上翻出来的橡胶单元。先来说鞋带系统,踝部包裹处我们提到了束缚鞋带后对于包裹性能的加强。而这一点也在整整个鞋身上得到了体现,这点令人满意。外底的延伸部分所带来的防侧翻效果,也是我们在横移时一个良好的保证。但是在脚趾的部分,却出现了一些不贴合的感受_   该鞋款的前掌是偏宽的,严格来说是偏长的。在选择正常尺码的情况下,鞋头处会有富裕的空间。   • > 在实战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前掌在鞋内的滑动。对于脚掌偏窄的朋友来说,会有更加明显的体验。如果你是一个想尝试该鞋款的瘦脚,笔者更建议你选择非EP版本,或是偏小半码购买。一般脚型和偏宽脚型的朋友,则按照惯常尺码购买即可。前掌的半内靴设计还是带来了不错的舒适度,高脚背的朋友也无需担心压迫脚背的现象出现_   足弓的支撑强度可以满足日常实战需求   • > 网络上关于该鞋款最大的「争议」在于——并没有搭载中底抗扭片。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并不是人们在实际穿着之前拒绝一双鞋款的理由。很多人模糊了足弓支撑和抗扭转单元的界限,球鞋的鞋底本身是具有一定韧性的,一般的运动强度对于这一点的刚需并没有那么强。人们有着这样的意识是一个好的倾向,但根据自身的需求来挑选球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担心球鞋中底的支撑性能不够用,可以借助额外的支撑单元进行加固,亦或是选择其他的鞋款,毕竟如今的篮球市场有太多的球鞋供人选择。这双Nike Zoom Freak 1仅在我的着用过程中并没有使我感到足弓的不适,这只是我个人给予大家的一个参考,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是不同的,但运动结束后的放松以及日常锻炼,也绝对是不能忽视的一点_     < ▆▆▆▆ > 外底 抓地效果出众   在室内场地也有着不错的制动效果   • > 最后我们来说它的外底,Nike Zoom Freak 1的外底由两块水晶底进行了分割。玫瑰图案的纹路有着不错的硬度,与多向的不规则橡胶纹路结合在一起,在外场以及内场中都有着不错的抓地性能,在急停以及横移的过程中都能提供出色的制动效果。耐磨性的表现则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化,橡胶部分的纹路较深,在笔者着用期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磨损。而玫瑰纹路与橡胶处交界的地方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不过作为抓地核心的玫瑰花心的消耗程度,还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中。如果你选择相对粗糙的水泥地进行运动,那么你可能需要等待XDR版本的推出_     • > 总体来说,Nike Zoom Freak 1在拿掉「MVP战靴」的光环之后,依旧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但不要忘记,官方定价899元的它始终是一双中端定位的球鞋,而它也只是字母哥签名鞋的一个开端。我们不能用已经步入高端行列的KD 12来做比较,二者在二级市场的价位也不再一个档次_   处于Kyrie与PG系列之间的它,很好的弥补了搭载后跟Zoom Air的中端签名鞋的空缺。Nike在篮球鞋上做出的具有极强定位倾向的尝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 Nike Zoom Freak 1的出现是一个必然,字母哥的超凡表现与品牌对于球星签名鞋的部署,致使了它的出现。而它的诞生,远远早于「字母哥」荣膺常规赛MVP的时间。对于这双鞋,笔者本人持有一个中立的态度,不会特别的推荐,但也不建议大家在实际穿着前就唱衰它。就像笔者十分喜欢该作的外观设计一样,自然会有人觉得它颜值颇为平庸,而我们选择球鞋的根本,不还是出于我们个人的喜好吗。 你认为MVP战靴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你对这双鞋还有着怎样的疑问?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看想法吧!   购买建议: 1.鞋楦偏长,仍建议按正常尺码购买 2.适合于后卫及锋线球员 3.后掌反馈明显 4.抓地力强,适用于各种场地 5.耐磨性能中规中矩
    2019-07-16 18:30:50
  • Jordan Jumpman Diamond Low
         每年夏天,Jordan Brand总会通过Quai 54这场街球盛会为人们带来不小的惊喜。今年的Quai 54上,品牌旗下代言人的大集结与两笔意料之外的签约都赚足了眼球。而球鞋作为这项赛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向来是被关注的焦点。每年的Quai 54上除了发布一些限量的主题配色之外,全新鞋款的亮相也让实战党们颇为期待。Tinker Hatfield的亲自操刀,为这双以「钻石」命名的Jordan Jumpman Diamond注入了更多的话题性。「钻石只能用钻石来打磨」这次灵感的碰撞能否满足人们的实战需求,才是关键所在。下面,就让我们开启本期的实战评测吧!     低帮版本 稳定性依旧可圈可点   本次评测中,我们选择的鞋款并不是大家常看到的Mid版本,而是进一步下调鞋帮高度后的地低帮版本——Jordan Jumpman Diamond Low。由于每个人的技术特点以及选择球鞋偏好的不同,不同高度的鞋帮所面向的受众人群也是有着一定差距的。相较于中高帮的鞋款,低帮球鞋所带来的灵活性是前者所不具备的。Jordan Jumpman Diamond Low保留了原先版本的大部分设计,仅仅在鞋帮上进行了调整,使其位于着用者踝关节以下。随着气温的不断高升,一些高帮鞋款开始不能满足人们夏日的穿着需求,在夏天换上一双更加轻盈的低帮鞋款,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人们对于低帮鞋款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保护性,二则是稳定性。对于前者,笔者所持有的态度是,鞋帮于脚踝的保护并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低帮鞋款的优势反而在于更方便佩戴护踝以及打绑脚,不需要刻意的选大鞋码。而不少鞋款在推出低帮版本后,会在设计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动,从而影响原有设计中的改变。这次的Jordan Jumpman Diamond最大的亮点,便是中底处出自Tinker Hatfield之手,如「钻石」般构造的大面积外置菱形鞋笼。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底部分的该设计,加固中底的同时,也在后跟处进行了向上的延伸,与内置的支撑单元形成了一个相对牢固的支撑体系,并不会因为外力的施加而轻易的产生形变。       与中帮版本所提供的中底支撑性能保持了一致。在我们的测试者进行突破,或是加速的时候,该鞋款都能带来不错的支撑效果。特别是在侧向移动的状态下,支撑侧墙将鞋款的形变控制在了合理的区间中,使得人们没有顾虑的做出大幅度的技术动作。     再看到鞋面,该鞋款选用了织物材质打造鞋面,但并不会如采用袜套设计的鞋款有着那么强的紧绷感,对于脚型较宽的朋友们比较友好。鞋面内侧所加入的填充材质,在系紧鞋带后,可以提供不错的包裹支撑效果。鞋头的两侧,也加入了热熔的加固设计,进一步增强了稳定性。作为低帮版本的该鞋款,并没有对鞋舌部分的长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调试,有着不俗的贴合感,但实际穿着的时候还是建议大家着用高于鞋舌顶端的球袜。      这些要素的齐聚,使得这双Jordan Jumpman Diamond Low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中帮版本的优点,为并不喜欢踝部包裹感的朋友提供了新的选择,当然,还有那些苦恼于球鞋闷热脚感的朋友。尽管该鞋款并没有采用开窗式的透气孔,但是低帮的设计所带来的透气性能还是优于传统的高帮鞋款的。     稳扎稳打的 中底脚感   说完中底的支撑性能后,我们再看到中底脚感的表现。从笔者和测试者的体验来看,该鞋款在中底性能上的表现并不能用惊艳来评价,更多的给人以稳扎稳打的感觉。在如今这个消费者越来越严苛的时代下,仅在前掌处加入一块Zoom Air单元显然很难满足人们的胃口。不过,这里一定要强调的一点是,该鞋款的定价以及定位——Jordan Jumpman Diamond Low是一双官方售价899元的中端实战鞋款,我们不能要求品牌在这个价位为之提供豪华的中底配置。       相对的,该鞋款在二级市场的价格更无法与那些搭载高性能科技的球鞋相比较,有些人说:「我用这样的价格为什么不去买球星的签名鞋?」在做出这样比较的时候,用官方售价与二级市场的折扣价对比,是否有些有失公允呢?     言归正传,从实际的体验来看,该鞋款的脚感虽然并没有那么出众,但还是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穿着需求的。当我们前掌发力的时候,Zoom Air可以较快的进行反馈,从而起到推进的作用。尽管后掌并未搭载气垫单元,但其就实际上脚的效果来看,并不会让人感到缓震性能的缺失,还是可以通过材质本身补足缓震效果的。但如果你十分看重缓震性能的表现,你在选择它的时候,就需要稍作考虑了。     抓地亮眼 适应外场环境   最后我们来看到它的外底,我们拿到的这双Jordan Jumpman Diamond Low并没有使用XDR材质打造外底。但其外底所使用的材质相对偏硬,这是它长期穿着下的一个最好保障。作为一双流淌着街球血液的鞋款,外场的实战性能更外重要。我们的测试场地是油漆地,在这样的场地条件下,该鞋款的制动以及抓地性能都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抓地性能,得益于外底多向纹路的设计,菱形分区的密集横向纹路在做出急停动作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抓住地面。而外侧围绕的人字纹与内侧的条纹单元,则为横向移动提供了制动性能的保证。Tinker Hatfield本人的签名,也被放置在了Jumpman Logo的下方。     总体而论,该鞋款在设计上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产品定位也十分准确——一双可以应对人们外场需求,且主打支撑性能的中端实战鞋款。全新的外置菱形鞋笼在凭外观博取关注后,在实际应用的效果上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与Mid版本几乎无异的脚感,也是一个颇具性价比的选择。同时,从品牌的大方向来看,如若该设计仅仅是一个为了噱头而推出的「样子货」,那么它也不会被应用在其他的领域之中。     这个由传奇匠人Tinker打磨出的「钻石」,具有着鲜明的特点,而这一特点的出现,或许正是Jordan Brand旗下鞋款设计方向转型的一个信号,中底稳定性或许会成为品牌的下一个侧重点。这样的变化,相信也是所有实战爱好者希望看到的。如果你因为Mid版本的鞋帮高度而纠结,那么不妨试试这双Jordan Jumpman Diamond Low的吧。   购买建议(*测试者试穿体验):   1.鞋楦正常,按正常尺码购买即可。 2.适合于后卫及锋线球员。 3.中底支撑出色。 4.抓地力强,耐磨表现不俗。 5.可以应对室外场地。      
    2019-07-03 12:49:04
  • New Balance OMN1S
       我们总会用最大赢家来形容今年总决赛舞台上的New Balance,伦纳德的无解发挥为品牌在回归篮球市场后的第一战,交出了一份几近满分的答卷。于今年全明星期间发布的篮球鞋款OMN1S,在短短的四个月内,以直升机般的速度成为了聚光灯下的焦点。在5月8日以超限量的形式发布的「Kawhi 2-Way Playoff」版本,也是它第一次与我们正式见面。       随着近期球鞋价格的疯涨,作为拥有伦纳德血统的该鞋款,如今已经是一双超过两万元的天价鞋款。而无论它在二级市场有着怎样的价格表现,实战性能永远是检验一双篮球鞋的优异与否的最终标准。在商业上它是成功的代表,而它在球场上的表现有能否令人满意呢?下面就让笔者带你看看这双「冠军之靴」。     取自跑鞋的FuelCell 更侧重回弹   作为回归篮球市场的首作,搭载已经在其他领域中获得成功的中底科技是一个更加保险的选择,或者说这也是大多篮球鞋款的常规操作。本次的OMN1S选用了New Balance于2017年发布的中底科技FuelCell,从品牌官方给出的解释中,该材质是将氮气注入TPU材质打造而成。这样听说上去有些抽象,说得直白一点,该科技所带来的脚感应该是介于传统的材料缓震与气垫缓震之间的。笔者曾着用过一段时间搭载FuelCell的跑鞋,这也使得我更加期待该科技在篮球线中的应用。     但笔者初次上脚该鞋款的时候,其中底给予我的感受并没有十分惊艳,而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FuelCell的优势变体现了出来。首先是重量,得益于这一轻量化的中底科技,该鞋款完全可以被列入轻质球鞋的行列当中,这是笔者最开始没有想到的,鞋面与鞋底衔接十分自然,不会给人以脱节的感受。而中底的表现方面,如果我们用10分来配比缓震与回弹的比重,就笔者的体验来说,我会给出3:7的答案,该鞋款的脚感明显是更加偏向回弹的一方。       在我进行纵跳测试的时候,尽管FuelCell科技可以给予一定的吸震效果,而由于我个人更加倾向于球鞋中底的缓震表现,以我84kg的体重来看,该鞋款在缓震的表现上相对较弱。但从穿着的角度来评价,该鞋款相较于FuelCell在跑鞋中的脚感还是针对了篮球运动进行了调试,不会带来陷入般缓震效果,给人以恰到好处的感觉。如果你选择球鞋的最高优先级是在缓震性能上,那么选择该鞋款的时候需要做一下权衡。     正如品牌在官方的介绍中一样,OMN1S所采用的FuelCell科技,提供了目前市场上所有New Balance专业产品中最高的能量回弹性能。这一点也在我实际的穿着中得到了证实,当我在奔跑或者是加速的过程中,FuelCell可以给予我很强的反馈从而提升我的运动效率。用一个字来概括其中底的回弹脚感——「脆」则来得更加形象。        在发力时,力量在足间的过渡十分流畅,没有拖泥带水。当突破或变相导致发力方式更改时,它可以很快响应力量的转换,并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便是FuelCell的优势所在。对于突破或跑动为主的朋友来说,该鞋款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FuelCell在着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压痕。因此,关于该材质长期穿着的耐用性还有待观察。       鞋楦整体偏长 脚踝支撑出色   第一次看到这双OMN1S的时候,我主观的认为该鞋款采用了一个更近似于袜套的鞋面设计。而实际拿到后,我发现与我预想的稍有不同。整个鞋面使用了一种厚实的高密度编织面料打造而成,相较于传统的袜套鞋面,这样的材质为整个足部预留了更加充足的空间,同时有着更强的韧性以及稳定性。从上图中我们能看到该鞋款在我变向时的形变,这样的状态下我并不会感觉到不安定。     依照我的穿着体验来说,该鞋款的尺码比正常尺码稍微偏大一点,以我44.5的尺码来测试这双44码的球鞋,在穿着篮球袜的前提下,会感觉整个鞋款有些偏窄,但长度则有着很多一定的赋予空间。它比一般的44码球鞋要偏大一点,但并没有偏大到44.5的大小。同时该鞋款采用了一体式的鞋舌设计,得益于材质良好的弹性,并不会出现压迫脚背的现象。因此,在选择该鞋款的时候,笔者个人建议按照正常尺码购买即可,如果你的脚型是瘦长的类型,那么可以偏小半码购买。     我们可以发现,该鞋款有着许多对于细节的刻画,龙爪似的鞋带孔设计以及中足处的弹力带设计。这两个单元在实际穿着中,能起到一定的固定收紧作用,但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该鞋款的鞋带孔并没有直接与鞋面链接在一起,而是依托龙爪进行收紧。在拉紧鞋带的时候,分成两片的龙爪会有一个聚拢的效果,但相较于传统的鞋带孔,它可以收缩的极限相对较小,这一设计的运用进一步减轻了鞋带对于脚面的压迫感,对于高脚背的朋友更加友好。       而弹力带在我们横向移动的时候可以起到一定的包裹作用,但是它更像是一次出于外观设计的尝试。与中底部分一样,该鞋款这两处的细节设计同样存在一个耐用性的担忧,特别是弹力带,其与地面的距离很近,在粗糙的场地中实战可能会出现磨损的情况。     下面说到笔者本人认为该鞋款最大的亮点——脚踝处的包裹,完全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不同于龙爪设计,鞋帮处应用了传统的鞋带孔,当我系紧鞋带时,能明显感觉到鞋帮本身以及填充物对于踝部的加固作用。半内靴的设计略低于鞋帮的高度,这样在提供保护性的同时兼顾了灵活性,给予脚踝一定的活动空间。不过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一定要穿一双高于鞋帮的袜子。另外该鞋款后跟处的贴合感十分出色,这得益于其对于后跟的塑造,在我的穿着过程中没有出现硌脚的现象。   「爪状」TPU加持 多向人字纹抓地出色   最后我们来说OMN1S在外底的表现,看到外底部分,其给予我们最直观的表现便在于从后跟延伸至前掌的「爪状」TPU单元。这为其带来了出色的抗扭转效果,牢牢得抓住了整个鞋底。尽管该鞋款并没有在外底外侧,做出额外的延伸以提供防侧翻性能,但由于其中底处已经进行了外展。同时该鞋款的外底内侧进行了上翻处理,从而提升了整个鞋底的稳定性。因此,在我进行侧滑以及加速测试的时候,该鞋款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而抓地性能,该鞋款使用了经典的人字纹纹路打造外底。内外侧采用了不同的纹路方向,特别是内侧选用了45度的斜向处理,这在我们变相加速或是急停时可以产生一定的推力。耐磨性相信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该鞋款的底纹是偏硬的类型,但是,笔者并不建议大家在粗糙的场地环境下穿着。至少水晶底材质的该鞋款,更适于用优质的场地条件。     总而言之,该鞋款作为New Balance回归篮球线的第一次尝试,是很成功的。以OMN1S命名的该鞋款,正如它名字所言是一双全面的球鞋。它可以满足场上除大体重内线以外各个位置的需求,不论你是突破流还是投篮为主的球风,它都可以为你提供不错的帮助。不过由于其现阶段的炒卖价格,已经让它很难作为一双篮球鞋款出现在球场上,讽刺的是在全球232双中,也许真正下地且不说实战的数量,连半数都难超过。1099元的发售价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相较于同价位的鞋款它具有着自身的优势。如果你对该鞋款有着尝试的意愿,那么不妨在今年秋季,也就是下赛季大面积铺货的时候来尝试一番。       对于该鞋款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地方(价格除外,问就是贵)?或是你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穿着体验?不妨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吧!   购买建议(*测试者试穿体验):   1.鞋楦偏长,建议正常或偏小半码购买 2.适合于各种技术特点及场上位置的球员。 3.注重回弹的中底性能,场地感出色。 4.脚踝支撑优异,贴合感强。 5.建议在室内或是优质外场条件下穿着。    
    2019-06-20 18:14:34
  • Nike KD 12
                                                                                        距离Nike KD 12的发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其在各个社交媒体的口碑上可谓是备受好评,「最强KD系列」是不少人给出的评价。而KD系列作为Nike篮球阵营的高端系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因子,但在实战性能的表现上总是会有着一些违和感,这也让不少KD系列的拥趸感到遗憾。此番,我们也在近日对这双全新的Nike KD 12进行了实战测试,下面就有笔者为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实战体验吧!     超强中底组合 脚感极佳     Zoom  Air科技作为Nike的招牌缓震科技,在长此以往的积累中收获了一众具有极其依赖性的粉丝,而搭载Zoom缓震单元的鞋款,也总是能勾起笔者的兴趣。本次的KD 12全掌+后掌Zoom Air的配置成为了最大的卖点,也自然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这也带来的一个隐患——中底重量的上升,这样的顾此失彼想必是大家不想看到的。尽管KD 12在中底处打开了数个小孔,以降低中底的重量,但具体能能否将其自重下调至理想的范围内,在拿到鞋款之前笔者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但在我收到该鞋款后,那些所谓的顾虑也随之消散。在中底单元增加用料后,并没有使得该鞋款产生沉重感,更多的重量来源于后跟处的TPU支撑模块,而非中底自身的重量。   同时Zoom Air气垫的外露式设计,使得人们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缓震单元带来的澎湃脚感。在笔者进行纵跳测试的时候,无论是以前掌还是以后掌着地,气垫所产生的吸震效果,以笔者83kg的体重并不会感觉到震脚。对于体重偏轻的朋友来说,也不用担心会出现踩不动的状况。Zoom单元与足部只有一层鞋垫作为分隔,使得气垫的作用效果最大化。后跟六边形的附加模块,在增强缓震脚感的同时,也将足部垫高,从而使前后掌产生了落差感,提升了足部力量的使用效率,更利于我们的加速。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底缓震的加强所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便是——场地感的下降。相较于无填充物的鞋款,KD 12的场地感尽管稍逊于顶级的后卫鞋款,但依旧有着不错的水准。在我们蹬地的时候,也能进行充分的发力,不会因为中底的缓震性能而致使卸力的情况出现。同时Zoom单元的澎湃脚感,也提供了不错的回弹效果,在受力后能较快的做出反馈。KD 12在对中底的调试上,显然展现出了如今Nike的顶级水准,也难怪人们会将其称作为最强的KD系列鞋款。     大面积TPU托盘 实现稳定全覆盖     上文中笔者所提到球鞋重量的主要来源——TPU支撑单元,对于整双鞋款的作用无疑是利大于弊的。覆盖至全掌的大面积托盘,所带来的支撑性能以及抗扭效果可圈可点。整个鞋底出色的韧性,使得我们在做出变向或是让鞋底产生大幅度形变的动作时,都可以提供极强的稳定性。延伸至后跟的支撑模块,对后跟也有着不错的固定作用,对于一双中帮鞋款来说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支撑需求。加之鞋帮处厚实的填充物,在系紧鞋带后,本身偏硬的鞋帮给予脚踝的包裹感十分不错。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掉跟的情况,这也是KD系列针对消费者穿着需求进行的设计调整,从而减少了掉鞋的可能性。   大面积的TPU单元的优点不止于此,前掌处与外底一同增加的防侧翻单元,与上翻的中底材质,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支撑体系。在我们侧向蹬地的时候,足部也没有出现不安定感。同时不同于大多鞋款在鞋头改变编织密度,亦或是采用热熔工艺的加固方式,KD 12在这方面则是选择将TPU材质包裹至鞋头,从而提供对于脚趾的保护性能。整个鞋款的分区明确,贯彻了极简的设计理念。       再说到鞋面,该鞋款采用了四向可动的Flywire材质打造鞋面,用近似于「蝉翼」设计的覆面加之一层内衬,兼顾了贴合感的同时,也保证了鞋面的强度。KD系列细长的设计理念,在该鞋款上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该鞋款的鞋楦也是偏窄的,在选择尺码的时候,建议大家偏大半码购买。由于该鞋款并没有采用一体式的袜套设计,且鞋舌选用了毛巾质感的材质打造,因此,鞋舌并不会对于脚面产生过多的压迫感,高脚背的朋友也不需要担心这一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鞋款在透气性能的表现上是欠佳的,不过就笔者个人而言,透气性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你对球鞋有着极高透气性要求,那在选择该鞋款的时候应权衡一下自己的核心需求。     外底抓地效果不俗 但耐用性欠佳   最后,我们来聊一下该鞋款外底的实战表现。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鞋款的外底采用了无数的细小条纹构成。从实际穿着的角度来讲,其在外场的抓地表现令人满意,特别是在侧向发力的时候,分段式密集纹路的优势彰显无遗,相对粗糙的场地条件与外底结合带来了出色的制动性能。根据受力位置的不同采用的不同形态,也使得其在各种条件下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抓地要求。       但是,不得不说,KD 12的外底是一块不折不扣的「橡皮檫」。在4次左右的实战后,外底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磨损,当然,这是指首发色水晶外底的外场表现。相信如若该鞋款在后续的配色中,推出XDR外底版本,这一问题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耐用性的欠佳,也许是KD 12唯一的「缺点」。对于长期在优质外场或者内场中运动的朋友来说,这一点也无伤大雅。     总而言之,KD 12是KD系列中颇为优质的一款这一点毋庸置疑,而能不能称之为「最强」还是需要人们的检验。至少,现在看来它无疑是一双合格并且出众的签名鞋款。就现在的穿着感受来说,它还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中底澎湃的脚感让钟情于Zoom的我难以抗拒。       从该鞋款中,我们也能看出不少Nike在产品定位上的尝试,不同于Kyrie与LEBRON两大签名线,KD更注重的是极佳的设计思路。自KD8买入全掌Zoom时代以后,KD系列在中底组合上的尝试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前作React+Zoom的模式则是最好的代表。而本作的「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组合提供了颇为出色的脚感。     就我个人来说,该鞋款绝对可以配得上最强KD鞋款的称号,在这个人们对于球鞋日益挑剔的环境下,KD 12也无疑是当中出色的存在。并不是笔者在刻意的吹捧该鞋款,而是KD 12的的确确值得这样的推荐。与其说是一双签名鞋,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双Hyperdunk,当然,是更加出彩的Hyperdunk。也正因于此,它几乎可以适应场上所有位置的穿着需求,对从KD 4其一直有着购买KD系列习惯的笔者来说,它确实是有着实质性的突破。如果外底的耐用性是你对于该鞋款唯一的顾虑,那么不妨等待一下后续配色的推出。       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亦或是你已经入手了该鞋款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穿着体验?我们评论区见吧!   购买建议(*测试者试穿体验):   1.鞋楦偏窄,建议偏大半码购买 2.适合于各种技术特点及场上位置的球员。 3.顶级的中底性能,对场地感并没有太多影响。 4.透气性相对薄弱,根据自身需求酌情选择。 5.外底易磨损,建议在室内或是优质外场条件下穿着。                  
    2019-05-02 17:50:43
  • PUMA Uproar
                                          作为目前篮球领域的新生力量之一,PUMA已先后推出了两双篮球鞋款。全明星期间发布的PUMA Uproar,从外观上相较于前作Clyde Court Disrup更像是一双为实战而生的鞋款。招牌中底科技加持,对于球鞋设计的调试,都让我们对这个「陌生人」有了更多的期待。HYBRID中底表现如何?鞋面的包裹及支撑性能怎样?对于与它我们有着太多疑问,下面就由笔者为大家一一解答,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启本期的实战评测吧!     包裹升级 更适应实战需求     这双PUMA Uproar给笔者的第一印象便是其外观上的改变,不再使用大面积织物材质打造鞋面的该鞋款,依旧从品牌的经典鞋款——PUMA Palace Guard中汲取灵感。在设计上致敬的同时,加入了更具现代化的球鞋元素。鞋面由合成网布材质打造,皮质面料的使用,在营造层次感的同时,提升了整体的鞋面强度。鞋头以及鞋舌部分使用的网布,更加灵活,在弯折前掌的时候减缓了鞋面的压迫感,鞋帮处轻薄材质也能带来不错的贴合感。     鞋面主体使用的皮质材质,在我们进行变向或者将重心转移至足部外侧时,都能带来很好的固定作用,鞋面整体的支撑体验十分不错。对于喜欢变向和急停的朋友来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后跟处的加固设计,在系紧鞋带之后,可以对跟腱及后跟起到保护作用。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鞋款后跟处的支撑条并没有采用偏硬的材质,对脚踝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材质选用,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TPU材质出现的硌脚情况,对于不接受后跟异物感的朋友来说,这样的设计还是令人满意的。       这里笔者想重点说一下关于该鞋款尺码的问题,我们以本次评测使用的鞋款为标准。该鞋款的尺码为EUR43,而对应的美码为US10,内长是280mm,也就是通常情况下的44码。实际穿着中,由于鞋面出色的包裹性能,使得该鞋款实际的大小介于两者之间。因此,脚瘦的朋友可按照US尺码购买,而脚较宽的朋友更建议按照EUR尺码购买。当然,这仅是我们内部测试得出的结论,如若实在犹豫还是建议大家等线下店铺铺货后试穿后再决定。     招牌科技加持 脚感仍需调试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放在中底科技上。该鞋款不同于前作应用的全掌NRGY中底科技,而是使用了HYBRID+IGNITE的配置打造。HYBRID这一PUMA全新招牌科技的使用能否适应篮球鞋款的需求,便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在测试过程中,后跟处所给予的吸震效果令人满意。厚实的用料也能带来不错的回弹效果,起到推进的作用。而前掌处的IGNITE则是把重点放在了反馈性能上,偏硬的脚感带来了更强的场地感,使得我们在突破中可以充分发力,提升运动效率。简而言之,从PUMA Uproar在中底方面的改变上,我们不难看出品牌对于实战性能的更多关注,但前后掌带来的脚感反差,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调试。     我们能从球鞋设计上看出,PUMA意在为场上的所有位置打造一双全能球鞋,而从我们实际的评测结果来看,该鞋款可能更加适合锋线球员。鞋款整体偏重的重量,对于喜欢轻质球鞋的人们来说契合度是较低的。但对于看重球鞋稳定性或是力量更强的球员来说,PUMA Uproar不失是一个好选择。得益于中底的分离设计,该鞋款可以应对多种场上打法,这一点还是可圈可点的。中底的抗扭转性能是十分惊艳的,厚实的中底用料也是致使这样表现的根本原因。     多向外底纹路 抓地令人满意     最后我们说到外底的实战表现,该鞋款采用了多个方向的纹路打造外底,以人字纹和直纹组合而成。在外侧部分使用了纵向的纹路设计,交错的人字纹与横纹几乎铺满了整个鞋底。该鞋款在实战中所带来的抓地体验是令人满意的,这便得益于外底的多向纹路,在变向或是加速时能感受到外底带来的制动效果。无论是急停跳投,还是突破该鞋款都可以满足人们的着用需求。正如上文所说的一般,该鞋款可以应对场上不同的打法,满足不同的实战需求。前掌处的加宽设计,为防侧翻性能提供了保证。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鞋款的外底所使用的材质并没有在硬度上进行重点的加强。在外场的实战中会较快的出现磨损,同时该鞋款的外底相对容易沾灰,在浮沉较为严重的场地条件下可能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如果想要外底抓地效果最大化,笔者更建议大家在内场亦或是干净的优质外场条件下着用,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保证球鞋的耐用性能。     总得来说,这双全新的PUMA Uproar无论是从外观上,还是性能上,都展现了品牌在产品设计中的转变。尽管在中底的调试上稍显薄弱,但依旧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实战需求。而鞋面出色的包裹性能则是其最大的卖点,也是品牌在现阶段对实战性能给出的答案。人们对于中底的需求是众口难调的,但没有人会拒绝稳定的鞋面包裹。作为PUMA重回篮球品类的第二个作品,PUMA Uproar的表现无疑是达标的。稳定是它给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稳中求进对于品牌来说也绝对是一件好事。      从品牌未来的发展来看,毋庸置疑,PUMA Uproar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从它的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新科技的运用,设计语言的调整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下一次,PUMA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实战还是运动潮流,哪一方才是PUMA篮球鞋的未来?对这个问题你有着怎样的看法,你对该鞋款还有着哪些疑问?亦或是已经入手的你有着怎样的体验,不妨评论区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下吧!   购买建议(*测试者试穿体验):   1.脚瘦的朋友可按照US尺码购买,而脚较宽的朋友更建议按照EUR尺码购买。 2.适合于各种技术特点的锋线球员。 3.建议在室内或是优质外场条件下穿着。 4.球鞋重量偏重,根据自己需求挑选。 5.脚背较高的朋友可能会出现压脚面的现象。        
    2019-04-15 18:01:21
  • Nike PG3
                                         自今年1月Nike PG3 发布以来,这双备受期待的保罗·乔治全新战靴便收到了人们诸多不同角度的评价。对于外观的评价是首当其冲的,不少人对于该鞋款「平凡」的外观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与乔治本人的现象级表现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当我们去界定一双球鞋是否优异时,实战表现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本次进行了一个较长的测试周期,以检验磨合期后该鞋款的性能究竟如何。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本期的实战评测吧!     鞋面设计简约 包裹性能出色     我们先来说该鞋款的外观,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看,该鞋款的颜值尽管不能用惊艳来形容,但也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可以说,该鞋款延续了PG系列在设计上的一贯风格,追求简约则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整个鞋面并没有加入更多的设计元素,在具有一定强度的网眼材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鞋面的设计风格的同时,也提供了不俗的稳定性。特别是鞋领以及鞋舌处无缝设计的使用,柔软的材质不仅贯彻了化繁为简的理念,出色的贴合感提供了不错的包裹性能。在系紧鞋带后不会出现压迫感或是异物感,使得鞋舌与鞋领高度契合。同时在笔者的测试中,鞋舌也没有出现跑偏的现象。     相较于后跟的贴合感,前掌部分所给予的包裹性能则是截然不同的。得益于从中底处延伸上来的「动态翅膀」,这个由PG2迭代而成的科技为该鞋款带来了更强的包裹性能。特别是在系紧鞋带之后,能明显感觉到支撑单元所带来的挤压感。相较于前作更大的面积,更大的强度以及更加贴个脚型的剪裁方式,都成为了前掌包裹性能的更好助力。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鞋款由于「动态翅膀」的升级,使得整个鞋款在系紧鞋带后会对足部产生一定的压迫感,因此,对于前掌较宽的朋友来说,会感觉到一定的不适,建议宽脚的朋友试穿后再做选择。       对于脚踝的保护性能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该鞋款后跟处TPU材质的有着不错的硬度。在笔者的长测中并没有出现不安定的现象,后卫球员大可放心穿着。但需要大家记住的是,该鞋款始终是一个低帮鞋款,鞋帮处的填充材质所能提供的保护性能是有限的。     标志性Zoom单元 反馈性能有所提升     前掌的扇形Zoom设计,自第一代起就已经成为了PG系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PG3更是将这一点进行了延续。熟悉前掌扇形Zoom的朋友一定对其减震与反馈效果并不陌生,而PG3的前掌则是带来了更加澎湃的脚感,源于中底处更加轻质的泡棉,在我们急停或者发力时明显能感觉到前掌气垫的回馈。在缓震性能中上的表现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前掌气垫所能提供的缓震效果并不是一个需要考量的元素。相较于缓震性能导致的绵软脚感,注重回馈才是前掌气垫的核心。     而后掌无气垫填充也是PG系列的一个特点,NBA球员因为有着定制鞋垫服务,从而在缓震性能上无需进行过多的考虑。但对于大部分的穿着者来说,单纯的依靠泡棉材质来提供缓震属性是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这也是不少网友亦或甚至是表达不满的一点。而PG3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是可圈可点的,尽管没有气垫的加持,但在中底的材质上进行了调试,以应对人们的缓震需求。由于乔治本人的技术特点,PG系列也一直将反馈性能和启动效率作为优先级最高的选项。因此,该鞋款更加适合跑动较多的锋卫摇摆人穿着,内线打法为主的球员在选择时要更加慎重。     环形外底 外场抓地让人满意   PG 3在外底处使用了如同月球表面一般的环形纹路平铺而成,在不同的位置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形变方式,大小形状各异的圆环形成了整个外底制动系统。圆环转外底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应对多个方向受力,对于场上情况的应变能力更强。笔者才测试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到侧滑及急停时,外底所带了的制动效果,抓地性能十分出色。全方位的抓地效果,也正适应乔治本人的场上表现。   PG 3在外底处使用了如同月球表面一般的环形纹路平铺而成,在不同的位置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形变方式,大小形状各异的圆环形成了整个外底制动系统。圆环转外底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应对多个方向受力,对于场上情况的应变能力更强。笔者才测试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到侧滑及急停时,外底所带了的制动效果,抓地性能十分出色。全方位的抓地效果,也正适应乔治本人的场上表现。     人们总是在没有穿过一款球鞋之前,仅从颜值的角度就判断该鞋款的诚意不足。Nike PG 3在外观设计上也的确没有十分出众的元素加入,但千万不要以此让你对该鞋款的印象大打折扣。Nike PG 3的设计语言是十分清晰的,就是要简洁,就是要轻质是品牌与球员的诉求。从实战的角度上来看,它的性能也对的起签名鞋款的名号,不同于团队或是明星支线鞋款,Nike PG 3在细节上的把控是正是它的特别之处。在这里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该鞋款的定价是处于Nike产品矩阵当中中端鞋款的位置,在这个价格区间搭载性价比最高的科技,才是最好的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鞋款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还有着降价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球星的表现会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球鞋的跌代速度,尽快的形成产品的标志性设计也是品牌的诉求。PG系列在三年的时间内,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粉丝的基础,随着今夏字母哥签名鞋款的推出,PG系列也势必会迎来改变,加之乔治本赛季MVP级别的表现,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它下一代的表现。Nike PG 3在实战性能上绝对比外观看上去惊艳的多,它需要一个磨合的时间。当你习惯了之后便会带给你十足的惊喜,它不是「第一眼美人」,日久生情后你自会感到它的超凡魅力。如果你看重球鞋的性价比,以及反馈表现,那么Nike PG 3也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而归。对于该鞋款你有着怎样的疑问?或是已经购买该鞋款的你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穿着体验?让我们评论区见吧!   购买建议(*测试者试穿体验):   1.建议按正常尺码购买。 2.适合于灵活的锋线球员。 3.能在各种场地条件下穿着。 4.需要有着一段时间的磨合期。 5.前掌较宽的朋友建议购买前进行试穿。          
    2019-04-02 16:00:40
  • adidas UltraBOOST 19
    adidas UltraBOOST系列,近乎已经成为了adidas跑步系列的代名词。不俗的外观设计以及出色的性能我们无须赘述,而其作为品牌旗舰级产品的产品定位更是令不少人成为了该系列的忠实拥趸。众所周知,全新推出的adidas UltraBOOST 19不仅仅在命名方式上发生了变化,更是进一步的升级了其实战性能,并以突破性的外观设计示人。因此无论你是否曾着用过这一招牌系列,这款新作的表现都是值得期待的。而在诸多光环之下,它又是否能满足我们日常锻炼的需求呢?下面让我们开始本期的实战评测吧!     缓震升级 实战为王   自2018年年底伊始,关于这双adidas UltraBOOST 19讨论便从未停息。每年一代的UltraBOOST就好像贺岁档的电影一样,总是给予人们无比的期待。当初次拿到这双adidas UltraBOOST 19的时候,笔者最为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全新的BOOST缓震中底,相较于adidas UltraBOOST 1.0增加20%的BOOST含量这一卖点让人无比期待。当我们上脚之后,便能直观地感觉到其与前作的显著不同—中底的密度有着明显的提升从而给予我们更扎实的脚感。相较于前作的软,它给我们更多的感觉是弹,这样具有韧性的中底,无疑对跑者来说是一个福音。当我们进行运动时,中底的变化也就体现出了它的作用,无论是前掌还是后掌,当我们的双脚接触到地面时,都能感觉到更加完整的能量回馈与缓震效果。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这一单元的升级显然是令人满意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双全新的adidas UltraBOOST 19在后跟处的处理是让人欣喜的。拿到这双鞋以后,我们能明显的看到该鞋款底部的落差设计—内侧的BOOST厚于外侧,这虽然是UltraBOOST系列的标志性设计,但这双全新鞋款进一步的提升了内侧的厚度,让落差看上去更加明显,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内翻脚跑者的步态形成了矫正的作用。更是在给予出色缓震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 系统支持 顶级抗扭   有着用过UltraBOOST系列的朋友,相信对其在中底使用的TPU支撑并不陌生。我们此次的主角adidas UltraBOOST 19则是使用了全新的Torsion抗扭转系统,将整个中底通过支撑材质的延伸更好的形成一个整体暨提供了更强的抗扭转性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作为鞋底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外底的表现如何也是衡量一双跑鞋的重要指标。该鞋款依旧搭载了马牌橡胶外底,同时由无数多边形组成的外底纹路也增加了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此提供了不俗的抓地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外底材质具有一定韧性,至于耐磨表现如何,可能还需要长时间的着用来得出结论。在现阶段来看,adidas UltraBOOST 19是可以满足我们日常通勤与运动需求的。   adidas UltraBOOST 19将整个鞋款简化为四大模块,其中有两个部分是为了支撑性服务。除去我们刚刚说到的前两个模块之外,足部后侧3D Heel Frame立体后跟稳定结构便是另一个改变,我们可以到该鞋款在后跟处使用了镂空支架设计。当我们在跑跳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对足部落地的协助作用,有着更好的支撑性,同时也不会给人以压迫的感觉。     全面包裹 紧致贴合   最后我们来看最后一个模块—全新的Primeknit 360鞋面,这也是笔者最为期待的一个升级。上脚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鞋面对于脚面的包裹感,但并不会有压迫脚面的情况出现。这便得益于全新的鞋面处理方式,从我们上脚的直观感受来看,超薄的一体化鞋舌设计所带来的贴合感是让人惊艳的;系紧鞋带后,其包裹表现真的如同一双袜子一般,双脚在更加自如的同时,亦没有丝毫的不适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Primeknit 360设计,adidas UltraBOOST 19中底处也有着一层编织材质附着,当我们撤出鞋垫后,这层材质自然而然的显露了出来。与此同时,该作的鞋垫也采用了与原来不同的设计方案—更多的突起模块带来了更好的防滑性能,是我们在奔跑时不会感到鞋垫与鞋靴脱离的感觉,由此对脚感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得来说,作为adidas旗下最新的旗舰跑鞋,adidas UltraBOOST 19所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实战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是最大的亮点,在包裹性、支撑性以及缓震性的表现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与此同时,UltraBOOST系列标志性的潮流属性也得以保留,其依然是出街与运动的极佳选择。至于在尺码选择方面,建议各位按正常尺码购买,如仅准备日常穿着,也可以适当的偏大半码购买。具体会有着怎样的脚感,不如自己去线下店铺试穿一下吧。  
    2019-02-14 19:00:32
  • 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
    十年前,Under Armour带我们认识了他们的第一双跑鞋;四年后才更新出了SpeedFoam系列;又过了两年,Connected互联技术被加入到Under Armour的跑鞋设计之中。一路走来,Under Armour的专业跑鞋似乎并无法在我们的脑海中被梳理成清晰的产品矩阵,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款式也一直未能拥有清晰的针对性归类。但这一切都已经被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的登场而打破—美国时间2018年11月6日,在Under Armour鞋类及研发中心,Under Armour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Topher Gaylord将HOVR Infinite的发布称为“Under Armour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全面的鞋类发布会”。那么如此来势汹汹的鞋款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实战表现?让我们开始这次对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的评测内容!     自上而下的和谐统一   在拿到这双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时,最让笔者惊讶的无异于自鞋底延伸至鞋身上的网格造型,虽然已在宣传图中见过这一造型,但实物拿在手里视觉冲击力依旧强劲。在手中掂量一番,US9码的鞋在手中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分量—305克的官方数据虽然达不到极致减重后的效果,但也已经是定位为缓震跑鞋中的佼佼者了。迫不及待的赶紧上脚,轻盈感油然而生。坦白来讲,保持站立静止姿势时,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给笔者的反馈是不够柔软的,那种一落地就感受到双脚下陷的状况并不存在。但这样的感受反而更让笔者兴奋,毕竟为中远距离而生的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绝不可能仅仅是做到了软就足够了。     开始跑动之后,整体感受拥有极高的完整性,鞋面与鞋底并非分工明确的两个部分,反而更像是浑然一体的效果。打造鞋面的材质是双层工程网眼面料,透气性能在意料之中的优秀,甚至在跑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明显的鞋内外空气循环效果,让双脚始终保持干爽舒适。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鞋面过于宽松,实际上鞋面在制作过程中还利用了Under Armour 3D打印技术,有效提升了鞋面的贴合度及包裹性。鞋身前部宽松舒适、中腰由鞋带系统束紧、后跟则是依靠采用了TPU覆膜的工艺,以确保后跟稳定性。     全掌HOVR带来超凡体验   中底缓震可以说是所有跑鞋最看重的科技点,定位为旗舰级缓震跑鞋的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自然也不例外。几乎应用了Under Armour所有的高端鞋类技术的它将全掌HOVR中底、Charged中底、中底隔垫三者融为一体,结合而成可带来长效持久,高性能回弹反馈的中底。笔者在跑动过程中,每一步都能体验到明显的回弹反馈,相比长跑中会让人卸力的柔软感受,略有硬度且能以明显反弹来给予跑者足够的支撑才是更为关键的要素。而在慢速行进或正常步行的过程中,相对更加柔软的中底隔垫则开始大显神威,为日常通勤所需要的舒适度提供保障。 鞋底最外一层的材质是由前五分之四的发泡橡胶大底与后跟位置占五分之一的碳素橡胶构成,两种材质分区打造。这样的设计在整个评测过程中都在发挥着作用—发泡橡胶大底在最外层依旧提供着额外的缓冲性能,使脚感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后跟的碳素橡胶则保证了大底关键磨损部分的耐磨表现,让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也具有了长距离跑鞋必要的耐用性能。长度为10公里的评测整个结束之后,擦净浮土,外底花纹依旧清晰可见。另外密封于中底内部的智能芯片,可以通过链接手机UA Run APP,对穿着者跑步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   总体感受下来,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是一双从外观到感受都足够让人感到惊艳的专业鞋款。如果在外观配色方面能拥有更加多元化的设计,则可以为这双跑鞋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你在寻找一双反弹回馈感极强的跑鞋,那么Under Armour HOVR Infinite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2019-02-13 11:58:00
  • ASICS GEL-NIMBUS 21
    作为ASICS涵盖性极高的跑鞋矩阵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系列,ASICS GEL-NIMBUS在设计方向与技术侧重点以轻质与缓震效果为主。从这一系列的命名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到ASICS对该系列的设计思路与市场定位—“NIMBUS”在拉丁文中可译为“云朵”,ASICS则正是想通过自身的缓震科技与材质调整,使跑者感受到犹如踏在云端一般的跑步体验。ASICS GEL-NIMBUS系列的另一大针对性便是指向了长距离的跑步运动。就长跑过程中的跑者而言,能否拥有一双不为自己带来过多累赘感,且缓震性能可以长效持久的跑鞋,直接决定了跑者的最终成绩,甚至会对是否受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一代的ASICS GEL-NIMBUS 21又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升级改变?让我们在本期评测中一起去探究!     饱满线条铸造完美体验   在笔者拿到最新的ASICS GEL-NIMBUS 21时,不由自主的会与脑海中的该系列前作进行对比。从视觉效果方面来说,这次用来测评的这双ASICS GEL-NIMBUS 21在整体的配色方案上整体略显低调,大面积的黑色装扮与近些年伴随跑步风潮而一同兴起的艳丽花哨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精益求精的ASICS又怎么会让全新一代的旗舰跑鞋甘于低调,于是我们在后跟细节与中底的后三分之二位置看到了与纯黑形成强烈对比的明黄色部分,鞋身侧部分带有碳纤维纹理图样的灰色Logo在光线照耀下更能展现出反光与渐变效果。而当你仔细观察鞋身,看似是纯色的部分其实暗藏玄机—众多细密的线条作为点缀的同时,与中底的纹路一同将整体层次感大幅提升。   不仅是视觉感官上的线条丰富,ASICS GEL-NIMBUS 21的鞋身设计的确要比之前更加丰盈。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它拥有更为宽大的前脚掌空间,鞋楦的调整在上脚之后感受的尤为明显。笔者的脚型似乎拥有大多数亚洲人的共同特点:瘦长且前掌略宽。ASICS GEL-NIMBUS 21显然能够完美应对这类脚型的需求,甚至拥有更宽前掌的脚型依旧能够在跑动过程中毫无拘束感。鞋内空间足够宽敞,那么就需要鞋面来保证包裹与贴合性能。鞋款采用提花网眼布与区域表面印刷补强鞋面,这样的配合设计能够在网布带来柔软贴合效果的同时,依托重点受力部分的补强来保证整个鞋面的坚韧与对形变的限制作用。在跑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体验到鞋面时刻都在适应跑者的足部动态、遍布鞋面的镂空气孔在实时进行着透气排汗。鞋面的整体感受灵活且不失稳定。     多重缓震带来极致享受   既然是ASICS的旗舰跑鞋之一,那么中底位置的缓震配置才是重头戏。简单来说,ASICS GEL-NIMBUS 21对于缓震科技的应用可以说是毫不吝啬—上层中底为FLYTEFOAM PROPEL、下层中底采用FLYTEFOAM LYTE、后掌与前掌采用分区GEL凝胶,三位一体打造出极致脚感。当我们仔细去探究这三大缓震科技时,便能感受到ASICS对于品质的严格把控。首先是贯穿始终的GEL凝胶,相信各位跑者对于这一科技绝不会陌生,在每一次的落地与脚部受到冲击时,GEL凝胶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压力与冲击力大幅吸收,为双脚免去不必要的伤害;而与GEL凝胶协同工作的FLYTEFOAM LYTE则是含有纳米纤维素,带来持续缓震效果;加入弹性复合体的FLYTEFOAM PROPEL,在受压时可产生出色回弹力。在长时间的跑动过程中,笔者能够明显感受到来自脚底不同区域对于冲击力进行的各异反馈—如果你习惯于后掌落地,那么后跟位置的外露可见式GEL凝胶会与FLYTEFOAM LYTE共同带来持久且稳定的缓震效果,从而解放脚踝与膝盖,避免长距离奔跑后的受伤风险;如果你是惯用前脚掌落地的跑步达人,单靠前足位置的GEL凝胶来吸收冲击力自然是不够的,但FLYTEFOAM PROPEL能够让每一步都感受到明显的回弹,为每一次启动带来更充盈的动力。     除去鞋面与中底,ASICS GEL-NIMBUS 21其实还有多项颇为用心的细节:减少体积与重量,同时保持鞋款结构稳定性的中部TRUSSTIC构造、塑模EVA鞋垫、US9码约310克的轻质鞋身、男款10mm与女款12mm的鞋跟差等等设计都在为整体的优秀脚感贡献出自己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进行了长距离的试穿之后,也许只有鞋身重量并没能让笔者体验到惊艳的感觉,但稳定、缓震,以及整体的舒适度都绝对配得上经历二十年更迭与强化的系列名头。如果你是一位足型正常的长距离跑者,ASICS GEL-NIMBUS 21绝对值得你去体验。  
    2019-02-11 18:49:15
  • adidas DAME5
    要是说起当今联盟最具冲击力的“旋风小子”,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名字——达米安·利拉德。出色劲爆的身体素质、快速犀利的突破脚步、精准无比的三分远投以及关键时刻的沉着冷静等等,利拉德给人的感觉就是为大场面而生的球员。利拉德的专属战靴同样是实战球鞋的代表之作,一切从是实战性能的角度出发,打造出了这一顶级系列战靴。性价比超高也是利拉德战靴的一大特点,在现如今的签名球鞋定价动辄1500元上下的年代,利拉德球鞋定价依然保持在千元以内,着实令人非常惊喜。全新推出的adidas DAME 5的定价为869元,超高性价比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穿上这双鞋,这也是利拉德从一开始就有的想法。adidas DAME 5在性能表现上相比之前略有升级,将球鞋的性能进一步优化,为利拉德在激烈的比赛中保驾护航。本期评测栏目,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经典的“利拉德时刻”。     包裹极佳 提升保护   相比于上一代的设计,全新推出的adidas DAME 5在外观上给大家的第一感觉是更加“棱角分明”,具有很好的立体感。球鞋的整体设计十分挺拔,采用了中高帮的设计风格,这在后卫球鞋的设计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但穿上adidas DAME 5之后,并不会因为中高帮的设计而带来板脚的感觉,球鞋的灵活性还是不错的。织物鞋面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包裹性,系紧鞋带后鞋面与足部可以很好的贴合。鞋楦的设计大小适中,对于脚瘦的朋友们来说甚至有一些偏大,整体有着比较宽松的空间,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更多人的脚型需求。adidas DAME 5的鞋帮高度刚好可以包裹住脚踝,提升了球鞋对于踝关节的保护性。利拉德在比赛中经常会做一些急转急停的突破动作,良好的保护性可以使得球员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比赛中。     迅猛回弹 响应灵敏   adidas DAME 5的鞋面外侧有着一大片TPU承托片,这样的设计提升了鞋面的支撑性,在做一些高强度的变向突破动作时,TPU可以更好的加强鞋面的稳定性。除此之外,adidas DAME 5的外观并没有太多繁复的细节修饰,就像利拉德在球场上的表现一样,一切用实力说话。adidas DAME 5的中底依旧延续了利拉德球鞋的Bounce缓震技术,这也是这一系列战靴的一大特色。中底的脚感软硬适中,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相比于adidas球鞋如今经常使用的BOOST中底缓震,Bounce的整体感觉更加具有“力量”。中底的整体反应十分的敏捷,具有很好的额响应力,适合这种力量好、爆发力强的外线球员。在实际的评测过程中,adidas DAME 5给我的感觉就是能量感十足。蹬地突破的时候,足部发力之后,球鞋中底有着很快的反应,有着强有力的回弹能力。     彰显实力 全面突破   作为一款顶级外线球鞋,adidas DAME 5会伴随着球员在比赛中高速运转,球鞋外底的抓地力当然也是十分的关键。adidas DAME 5的外底采用的是经典的人字纹打造。需要注意的是,人字纹的方向分别采用了横向以及纵向组合而成。这样的设计充分应对篮球比赛,具有更好的多方向牵引力。在实际的评测过程中,adidas DAME 5的防滑性表现的比较出色,在室外场地中,抓地力有着很好的表现。外底花纹的纹路设计也比较深,有着更好的耐磨性。adidas DAME 5的整体感觉是一双十分全面的外线球鞋,为利拉德在比赛中的技术特点量身打造,是一双为关键时刻而生的实力战靴。  
    2019-02-04 18:49:07
  • Under Armour Curry 6
    作为当今全联盟最炙手可热的超级明星,史蒂芬·库里的实力早已经被大家认可。NBA总冠军、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赛季最佳阵容第一阵容等等,史蒂芬·库里将这些荣誉融为一身,这样的成绩足以令大家拍手称赞。库里的专属战靴同样令大家十分期待,如今迎来了最新的Under Armour Curry 6。延续了上一代球鞋低帮的设计理念,Under Armour Curry 6依旧采用了低帮的设计语言,而在性能表现上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可以更好地助力史蒂芬·库里在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良好的状态,给予对手最强悍的打击。本期评测栏目,我们就在球场中感受一下Under Armour Curry 6的全面实力,体验一下这双最有价值球员的最新战靴有着怎样的性能展现。     低帮演绎 灵动敏捷   Under Armour Curry 6延续了上一代球鞋低帮的设计,更加适合快速灵活的外线球员。之前的库里系列战靴的外观设计给大家的额印象是简约的设计风格为主,而在Under Armour Curry 6的鞋身上则有着更加丰富的细节展示。鞋面有着紧密的贴合感,这对于一双低帮球鞋来说更加重要。出色的包裹性在你第一次穿着这双战靴的时候就有着很好的“亲切感”,并不会感到过于的陌生。穿上球鞋系紧鞋带之后,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球鞋的包裹性,与此同时鞋面的整体触感是十分轻薄的,并不会感到太多的负重感觉。在运动的过程中,Under Armour Curry 6有着比较灵活、步态轻盈的特点,鞋面的透气性也是很出色的,在室内球馆的运动过程中,足部时刻保持着清爽舒适的感觉,球鞋的舒适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球员可以更好的投入到比赛中。     持续稳定 张弛有度   作为一双顶级后卫球鞋,人们对于Under Armour Curry 6的支撑性十分看重,而它在这方面上的表现让人感到惊艳。在全掌的HOVR中底下有着一片超大面积的TPU支撑板,并从鞋底延伸至后跟中部,为该鞋款提供了不俗的抗扭转性能。从技术特点来看,作为库里的签名鞋款对于射手们的调试将明显大于其他后卫鞋款,在进行反跑或者跑位接球投篮做出急停动作时,延伸至中底的TPU支撑单元都可以提供出色的稳定性,不会出现侧翻等现象,这一切的功劳应该归结于硬质的TPU材质。再看前掌的延伸出的防侧翻单元,我们能看到外底处有着明显的加宽的地方,使得我们在做出左右侧滑时更加安心。同时相较于前作,Curry 6的前掌相对较宽,但依旧处于一个适中的范围,在不会出现脚掌在鞋靴内部打滑的情况的基础上,给予了前掌更宽裕的空间,与外底的结合更加自然。     缓震升级 反馈灵敏   Under Armour Curry 6搭载了HOVR科技,这一极具话题性的缓震中底在今年8月份前后正式进入篮球领域后,便受到了人们不小的关注,在Under Armour HOVR Havoc上的尝试也受到了不错的反响。全新的Under Armour Curry 6搭载了全掌的HOVR科技,这也使得人们更加期待其实战表现。相较于上一款搭载该科技的鞋款Under Armour HOVR Havoc,HOVR给予我的感受是不相上下的,正如上次评测中所说,在篮球鞋款中的HOVR更多给予穿着者的感觉是软硬适中的,更强的韧性成为了其最大的标志。HOVR的缓震感受并不是那种明显的软弹,不会给予双脚陷进去的感受,但同时我们也完全无需担心缓震不足的现象。     收放自如 彰显实力   急停,是一名射手最常使用的技术动作之一,而这一动作对于前掌的抓地性能有着不小的考验,在实际的评测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该鞋款的外底有着十分出色的制动效果,水晶底的使用更适用于内场环境,在蹬地时Curry 6的抓地效果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发力,对于后卫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总体来说,这双全新的Under Armour Curry 6完全符合一双旗舰鞋款的标准,也是Curry系列中最为顶尖的存在。我们能看出设计师在设计上的诉求,更加明确的设计思路直接了当的展现整个系列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的提升稳定性,为联盟最顶级的射手提供犀利的武器正是Under Armour做出的选择。如果你是库里的球迷,或是一个以投射为主的篮球爱好者,那么Curry 6的确值得一试!  
    2019-01-31 17:10:36
  • Jordan Why Not Zer0.2
    如果让我们来评选一个NBA联盟中最具个人特色的球员,那么想必不少人会把这一票投给拉塞尔·威斯布鲁克。无论场上还是场下,威少永远是最吸睛的那一个,而自去年一月收获自己的第一双签名鞋款Jordan Why Not Zer0.1之后,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代言支线。于1月2日如期而至的Jordan Why Not Zer0.2也正如威少本人一样充满着话题性,不少人对全新的中底配置表达了自己的疑问,笔者与评测者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启了本期评测,下面就由笔者来为大家前面解析一下这双威少的全新战靴吧!     为突破度身 打造的中底   关于Jordan Why Not Zer0.2中底配置从全掌Zoom切换至仅前掌搭载Zoom单元的改动大多数人是表示不理解的,作为全新的产品相较于前作进行了「减配」这样的例子实属罕见。以缓震性能至上的笔者,对这样的中底搭配也是不太买账的,但当我们真正穿上该鞋款时,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用印象流来判断一个鞋款的实战表现。         用我们评测者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球鞋类型」以突破为自己主要打法的他,对球鞋的前掌反馈有着很高的要求。仅仅在前掌使用Zoom Air单元已然成为了Nike以及Jordan Brand一个标志性设计——分离式的气垫单元相较于全掌式的中底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其具有着更具针对性的功能,而后者更多的是去给予一个更加完整的缓震系统,前者则是更加注重于反馈以及回弹性。     Jordan Why Not Zer0.2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其出色的反馈性能,穿上它进行突破时会有着明显的前冲效果。当我们把身体的重量放在前掌进行前踏以及蹬地时,能明显感觉到其澎湃的脚感,不俗的场地感给予了极强的反馈。整套突破动作下来,如若将这个过程比作是火箭发射,那么Jordan Why Not Zer0.2则是带来了如助推器一般的脚感。不夸张的说,笔者在实战体验后,也能明显感觉到在进行纵向的冲刺时,自己的发力受到了更为充盈的反馈效果,并没有因为前掌的大面积气垫的使用而感觉到拖沓。     说完前掌,让我们来聊一聊被人们戏称为「鞋标缓震」的后掌部分。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没有气垫或者泡棉的后掌与较硬的脚感是划上等号的,可是用这样的惯性思维来评价Jordan Why Not Zer0.2显然是不公正的。尽管不如搭载Zoom Air的前掌有着澎湃的缓震脚感,但该鞋款对后掌的调试显然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缓震需求的。当我们在进行跳跃测试时,虽然并不能感觉到后跟处明显的缓震效果,但并不会出现震脚的现象,同时我们的测试者体重是偏轻的并对于球鞋后掌的缓震没有硬性的需求。其实从我们日常的习惯来说,后掌落地的状况是相对较少的。         从中底的表现来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这双Jordan Why Not Zer0.2——对于突破流以及爆发力为标志的球员来讲,它绝对是一双不错的实战利器。中底的落差感以及搭载的配置都让它成为了我们突破时第一步的最大帮手。     不错的抓地表现,契合威少打法   相信大家对威少的主要打法都有着一定的了解,高质量的急停跳投从其进入联盟以来便是他最为标志性的进攻武器。而这一技术动作对球鞋外底的抓地力与制动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该鞋款在此采用的圆环状的外底纹路,则正是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的对症下药。当测试者在进行急停以及后撤动作时,它所能提供的制动性能还是有着不错的抓地表现的。当然这样的效果在全场的比赛中更为明显,有着更长的加速距离以及场地空间,可以在我们做出相应技术动作时有着更好的表现。     不可忽略的是,决定一双球鞋的抓地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场地本身,不同的外底在不同的场地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本期评测选用的是高质量的室内场地,该鞋款在木地板上能带来足够的抓地效果。但在外场以及相对湿度更大的场地上有着怎样的表现还是需要考量的,有穿着体验的朋友也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         再说到外底,该鞋款最具辨识度的设计便是后跟的一个坡度设计,将外底进行从视觉上类似于翻折的处理,其实这样的三角形的后跟设计我们并不陌生,将中底与外底进行如跑鞋鞋款一样的改动显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当我们以后跟着地进行前踏时,后跟延伸上来的外底纹路以及具有韧性的中底,带来了不俗的反馈。作为威少签名鞋的该鞋款,无疑是最适合威少的全新战靴。     需经受考验的支撑性能   正如上文所说,Jordan Why Not Zer0.2在进行直线向前加速以及冲刺时有着堪称优异的表现,那么该鞋款在横向移动的表现如何变成了我们另一个关注的重点。Jordan Why Not Zer0.2的支撑系统大概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中足处的W状TPU以及固定带;二则是整个鞋面所带来的包裹性能。         首先我们来看中足的支撑性能,当我们进行左右变向时,TPU所提供的抗扭转性能还是有着让人满意的表现的。但没有额外防侧翻设计的前掌还是给人以不安定感,因此在进行横向移动时,鞋帮处的保护性是无需担忧的,但前掌还是需要相对注意一些。我们拉紧鞋带后,中足的固定带可以很好的固定住双脚,并与TPU形成一个系统的支撑结构,使得我们在做动作时更加安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穿着后,会对脚面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压迫感,由于每个人脚型的不同,对于足部的压力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我们的评测者的脚型属于标准的类型,这方面的感觉会相对偏弱,而足弓较低的笔者则是会感觉到有一些酸胀感出现。         再者,我们看到鞋面处,Jordan Why Not Zer0.2鞋面的用料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通过不同位置的多种材质拼接而成的鞋面,用料是十足的。该鞋款使用面料叠加的方式从而提升了鞋面的整体性,正如后跟处的内靴设计一样,Jordan Why Not Zer0.2在整个鞋面上都使用了这一灵感,像是给自己的双脚穿上盔甲一般,形成了一个整体。从穿着体验的角度上来看,该鞋给予的支撑性能是相对平稳的,没有过多的惊艳,但厚实的选料也是颇具诚意的。     总得来说,我们从Jordan Why Not Zer0.2是能明显看出Jordan Brand为威少签名系列所做出的改变的,如果说上一代是一个试水之作,那么这双全新的战靴则更像是为威少量身打造的专属武器。若你是因为纸面上配置的缩减而对这双鞋产生了质疑,那你大可放下你的疑虑,看似缩减,实则是进行了一次更具针对性的升级。比起为了迎合各个位置做出的保守尝试,可能Jordan Why Not Zer0.2依照威少的打法进行的改变才是威少签名鞋款应有的样子。           对于看重整体缓震性的地板流或者投射为主的朋友来说,它可能并不是那么期契合你的特点,但如果你是以爆发力见长的进攻箭头,那Jordan Why Not Zer0.2一定会让你满意。
    2019-01-24 16:26:24
  • Under Armour M-TAG
    天气越来越冷了,但是大家对于运动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篮球作为大众最喜爱的一项运动,丝毫不受季节的影响,从夏日的街头室外球场转战冬季的室内球馆,在运动过程中感受那种洒脱与激情。Under Armour的篮球鞋产品越来越丰富,从顶级的库里专属战靴,到性能出众的HOVR Havoc,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介绍的是一款全新的Under Armour篮球鞋——Under Armour M-TAG。简约流畅的外观设计十分低调,而在球场之中会变成“当仁不让”的主角。本期评测栏目,我们就在球馆之中对Under Armour M-TAG进行全面的评测解析,球鞋的表现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流畅简约 实力展现     第一次看到Under Armour M-TAG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一双有着Under Armour的“DNA”的篮球战靴。球鞋采用了比较传统的高帮设计,整体的风格十分简约流畅,外观上没有过多的复杂修饰。这个配色的版本采用纯色设计,与球鞋的整体风格十分融合。穿上Under Armour M-TAG之后,首先会感受到的是这双球鞋有着很强的包裹性。鞋型比较修长,两侧相互固定连接的一体式鞋带环设计很精妙,系紧鞋带后,会感觉到鞋面给予足部高强度的贴合感。大面积的网布材质鞋面紧密包裹足部,就像是一个袜套一样,整体的感觉十分轻质。     紧密贴合 包裹出众     鞋头与鞋跟处配以超细纤维镶面的强力伸缩型双色网眼布鞋面,在球鞋的关键部位提升了支撑性,使得Under Armour M-TAG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在实际的穿着体验中,Under Armour M-TAG的整体脚感非常紧致,修长的鞋型有些偏小,如果拿不准尺码大小,建议去店铺中实际穿着体验一下。Under Armour M-TAG的“袜套”设计的比较高,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对于脚面高的朋友们来说穿脱起来可能会略显不变。但是穿上这双球鞋之后,鞋面强大的包裹性会有着很好的体验。   球场中有一些球员看似非常低调,但是在关键时刻往往有着上佳表现,一鸣惊人。Under Armour M-TAG也是这样一双为大场面而生的球鞋,全面的性能展现出了实战球鞋的超强能力。Under Armour M-TAG紧密的包裹性为球员在高速的比赛运转中保驾护航,迅猛出击,在最为关键的时刻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灵敏响应 回弹迅速     Under Armour M-TAG的中底采用的是强力压缩型注塑EVA衬垫设计,有着比较出色的响应力,整体的脚感会偏硬一些。在突破加速的过程中,前脚掌在蹬地发力的瞬间,球鞋中底的反馈很明显。对于在比赛中经常突破的外线球员来说,中底的灵敏反馈可以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于球鞋的需求。Under Armour M-TAG的外底抓地力表现十分不错,采用的是多向牵引力花纹的设计,略显不规则的额纹理图案,可以更好的起到防滑的效果。在实际评测的过程中,Under Armour M-TAG的防滑表现很好,在做一些急转急停、变向突破的动作时,球鞋外底的抓地力很明显,球员可以更加收放自如的做一些比赛中需要的动作。     灵活步态 性能全面     仔细观察Under Armour M-TAG的外底形态,会发现在球鞋的中前部有一道弯曲凹槽,这样的设计可以让球鞋更加自然的贴合足底,在运动过程中带来自然灵活的步态。Under Armour M-TAG的整体表现比较全面,更加适合速度快、步态灵活的外线球员。球鞋鞋面强大的包裹性是这双战靴的一大特点,外底不错的抓地力为球员在比赛中更好的保驾护航。  
    2019-01-14 16:13:54
  •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MP 3.0
    冬至过后,每年冬季最难熬的日子——“数九”也就此拉开序幕,温度并不能阻止人们对于运动的热爱,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己的训练移至室内。健身房内的火热气氛与窗外的寒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双合适的训练鞋款也成为了我们汗流浃背时的最好伙伴。本期我们选择了Under Armour SpeedForm AMP 3.0来进行实测,它在冬练中的又会有着怎样的表现?下面就让笔者带你一探究竟吧!       延续表现 全面升级     我们本次来到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壹季体能训练营来为这双新一代的Under Armour SpeedForm AMP 3.0进行测试。关注训练鞋款的朋友一定对该系列并不陌生,标志性的SpeedForm鞋面科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又一次的升级。使得整个鞋面更加贴合脚面,轻薄舒适的材质并不会为足部带来负担,使双脚在训练中有着更加接近于光脚的穿着体验。鞋垫也时刻保持不俗的表现。延续前作设计的可不只有鞋面的材质,与2.0版本引入的AMP支撑技术也给了我们有一个选择它的理由,关于这个镂空的中底技术我们也就不在这里进行过多的描述,这一元素的使用可以加强足弓实力能量,提供更完善的保护,帮助我们保持自然的足弓形态,有助于使脚步迅疾而强劲。    说完了设计的延续,我们再来看看该鞋款进行的升级,全掌Micro G发泡材料的加入便是带来的最大改变。为一双综训的鞋款加上缓震中底其实是让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训练爱好者所担忧的地方,的确柔软的鞋底可是带来更舒适的脚感,但其稳定性则是更需要关注的地方,毕竟在进行深蹲或其他局部训练时,没有什么比贴地感更让我们安心。笔者带着怀疑开始了本次的测试,结果并没有让我失望,中底在提供落地缓冲的同时有助于将能量转化为有力反弹,软弹的脚感并没有影响其稳定性,站不稳等现象更是无需担忧的,Micro G的加入使得该鞋款的实战性能进一步升级,提供更好的穿着表现。     轻装上阵 稳定当道     如果让笔者来形容一下这双Under Armour SpeedForm AMP 3.0,那么它给我的最直观感受就是轻质,这款鞋的轻量化设计在笔者初次拿到该鞋款时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轻质的全针织鞋面,有助于改善运动灵活度以及横向稳定性,进一步简化的鞋面设计在视觉上也进行了减重。我们测评中选用的配色方案在鞋面处有着鲜明的红色单元,麂皮罩面"扣带"的加入使其更具辨识度。本作在鞋带系统上还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半包围式鞋舌搭配多鞋带构造,使其紧致贴合,舒适支撑。同时在整个鞋带系统的中段,也就是红色单元更是使用了交叉式的绑带设计,在系紧鞋带之后可以很好的锁紧前足,提供出色的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舒适的鞋面在勒紧鞋带后并不会使双脚感到来自左右两侧压迫,并不用担心对舒适度的影响。       灵活舒适 性能全面     最后说到鞋底,该鞋款在外底处使用了独特的锥形设计的橡胶外底,这一特别纹路的使用可以才多种场地环境下提供理想的防滑性以及抓地性,使得我们在运动时可以更加无顾忌的活动,从而有助于蹭墙运动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项目不同强度的训练。笔者在评测过程中进行负重的蹲跳,横纵向加速等活动时,可以明显感觉到鞋底的抓地效果,从而提升动作的准确性以及运动效率。 总的来说,该鞋款在冬日的室内训练中有着不错的表现,但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建议标准或相对较轻体重的朋友选择。Micro G中底的使用可以看到Under Armour在训练鞋款上的重视,这次的尝试无疑也是成功的。尺码方面,建议按照正常尺码购买即可,同时建议大家在穿着该鞋时选择穿着高于鞋帮高度的袜子,这样可以更好的避免磨脚的情况出现,充分感受运动的快乐与激情。    
    2019-01-13 16:16:54
  • adidas Marquee BOOST
    BOOST作为一项革新的中底科技,柔软舒适的脚感已经得到了人们充分的肯定。在跑步鞋上应用的成功让大家认识了它,而在篮球鞋产品上的发扬光大更是将这项缓震科技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之前我们一般会在顶级的篮球战靴上才可以看到BOOST的身影,比如Crazy Light BOOST系列球鞋、哈登系列签名鞋等等。随着BOOST科技的广泛普及以及大家对于这种脚感充分的认可,将BOOST缓震技术应用在更多的鞋款设计当中是对其充分的肯定。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款全新的搭载BOOST技术的篮球战靴——adidas Marquee BOOST,这双球鞋有着不逊色球星签名鞋的性能表现,略显复古的外观设计非常符合现在的一种时尚的风潮。本期实战测评栏目,就让我们领略一下adidas Marquee BOOST的场上实力。     adidas Marquee BOOST的全面性使得这双球鞋可以适用于更多类型的球员,中底厚实的BOOST缓震技术具有极佳的舒适度,柔软的回弹能力为球鞋的性能有着很好的保障。球鞋整体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的气质,与球鞋的出众性能进行完美的结合。     紧密贴合 极佳包裹   第一次看到adidas Marquee BOOST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与生俱来的“复古基因”,如此高帮的设计已经很少在现如今的adidas场上球鞋阵营中出现了,有着一种复古回潮的美感。穿上adidas Marquee BOOST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球鞋具有极佳的包裹性。高帮的设计可以使得鞋帮部位可以更好的包裹住脚踝部位,提升了球鞋整体的保护性。虽然这是一款高帮的球鞋,但是球鞋整体的灵活性还是不错的。鞋跟处有着一块硕大的海绵设计,非常好的贴合于跟腱,这样的设计使得球鞋穿起来更加舒适,在运动过程中,脚踝可以相对灵活地运动,在做一些变向突破的动作时,可以很灵活地做出自己需要的动作。adidas Marquee BOOST的鞋楦设计的比较修长,尺码略微偏大半码左右,拿不准球鞋大小的朋友们建议去店铺中试穿一下。     舒适透气 轻质体验   adidas Marquee BOOST的鞋面前端以及鞋身两侧采用了织物的设计,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在实际评测的一个多小时的过程中,足部并不会感觉到过于的闷热,整体的脚感比较的清爽透气。与此同时,增加一些织物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减轻球鞋整体的重量。作为一双高帮球鞋,adidas Marquee BOOST的整体穿起来还是比较轻便的,这也是现如今球鞋设计的一种大浪潮,轻质的感觉可以更好的在球场中随心所欲的运动。     柔软回弹 缓震保障   adidas Marquee BOOST的中底采用了adidas球鞋顶级配置,搭载了全掌BOOST缓震科技足以为球鞋的缓震回弹性“保驾护航”。这款球鞋的BOOST中底设计的十分厚实,将BOOST科技的那种出色的柔软弹性发挥到了极致。加厚的中底在运动过程中弹性十足,可以很好的满足大多数人们对于球鞋舒适的需求。在实际的穿着体验中,adidas Marquee BOOST的舒适度有着很好的保障,足够惊艳。但是中底比较厚实的设计,会使得球鞋的整体重心有些偏高,中底的回弹响应力会受到一些影响。当然对于中底缓震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adidas Marquee BOOST柔软的中底整体表现还是比较出色的。基于这款鞋的设计,adidas Marquee BOOST更加适合体重大一些、力量好的球员,比如锋卫摇摆人或者是内线球员。相对大一些的体重可以更好的发挥出adidas Marquee BOOST的中底性能。     防滑稳定 收放自如   球鞋外底的防滑性也是评判球鞋性能的重要标准,adidas Marquee BOOST的外底花纹采用了传统人字纹设计,具有很好的防滑表现力。在外底前脚掌的外侧还有着一块横向人字纹的设计,与大面积的纵向人字纹形成了很好的配合。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球鞋外底有着更好的多向牵引力,在评测过程中,adidas Marquee BOOST的抓地力非常出色,在室内木地板场地上表现良好。在高速的突破变向过程中,与地板激烈的摩擦声真是一种属于篮球运动的“美妙音乐”。  
    2019-01-11 16:09:18
 1 2 3 4 5 ... 13 下一页 > 

新浪微博

  • 公司介绍
  • 合作品牌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北京市赛思时代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2021 SIZE 传媒,AII Right Reserved.京ICP备13028176号-1

PAGE TOP